孫岩《陪你走最後一程》:當生命走到盡頭時的「臨終五道」

同行友人也可以給予周圍的人擁抱,不要怕跟他們一起哭泣,告訴他們已經做得很好。

吳梓明:〈五十年來,繫天的教育〉

……簡單來說,基督教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是藉着上帝在基督裏的大能大力改變人生命的教育。

林嘉洋:〈裝飾整齊入世途〉

自古有云「人靠衣裝」,古今中外,衣着也是人們用作互相了解的無聲語言,一個人穿戴自己選擇的衣飾展露人前,無形中透露着自己的品味,尤有甚者,還顯示出自己的身分地位。

Beyond Reading.知識載體的新形態

我們或許常聽說,現今人們不再閱讀了,但事實上少為人注意的是,人們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其實在增加,只是閱讀的形式發生了變化,不再局限於傳統意義之下的「書」。面對如此閱讀生態的轉變,文藝如何回應?

李秀霞《我的老年我話事》:做好準備,享受當下─自主老年的心理與生活

當我構思此分享文章的時候,我不禁想起一位又一位長輩與我同在的經歷,回顧一個又一個深刻的生命故事。

陳潔心:〈一息尚存書要讀〉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甚麼年紀都自有其憂慮,不過閱讀往往是解憂的良策。

甄立德:〈以書會友,以友達信:讀書會也許是這回事〉

我個人相信,通過書,成為他人的朋友,認識此世和他岸的困境和盼望,表達信仰,從而走向信仰,好好活一回。

華特‧布魯格曼《聖詩開啟的異想世界!》:欣然樂意的寬恕和感謝

的確,會眾歌唱(連同寬恕和感謝)標明教會是一個在普遍不寬容和不感恩的文化脈絡下,成為截然不同的羣體。因此,我們可以視這部精彩的新詩集為一份顛覆活動用的台本。

弗萊德‧格雷《此際話生死》:臨終者為摯愛親朋祝福, 帶來無比的轉化和回憶

給予祝福對賜福者和蒙福者均有無數益處。對賜福者而言,預備和施予祝福能為他們因年長而漸漸消逝的能力和自主,帶來治療效果的紓緩。當你想着你所愛的人,並為何愛他們時,就使你的注意力從你和你個人的問題轉移。此外,這祝福過程是強化長者的人際關係和角色的美妙途徑,而這是醫治經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吳蔚芹:〈智慧的累積與淬煉〉

年前我們曾邀請江大惠老師寫庫希納,緣起固然是因當年出版《約伯記釋讀:當好人遇上壞事》,為讀者們引介這位猶太拉比的智慧,但江Sir交來的文章〈還我尊嚴〉, 提到庫希納對約伯記四十二章6節的新釋,不單止帶領我們一覽無遺的概覽庫希納的重要著作,更是一針見血的點出其著作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之特點……

陳榮豐:〈上主我牧—庫希納眼中的上帝〉

庫希納在他眾多著作中重構了上帝的角色,特別當人身處於苦難及災害面前。庫希納認為,上帝並不以痛苦作為懲罰,而祂卻是那一位在出埃及記中「我與你同在」的上帝,祂是慈愛與憐憫的源頭,是願意與人類分擔痛苦的上帝。

麥資基:〈新約,原來真的是「新的盟約」!〉

這「新的盟約」之名稱,代表着合輯中所包含的書卷是信仰的見證,相信「現在」就是上帝與人的交往中的一個新時期或新時代。這個新的階段,是由於上帝在耶穌基督裏那決定性的工作所帶來的,在於耶穌基督的生命、死亡、復活及主權方面。

葉菁華院長 ✖ 高國雄牧師「聖詩‧神學‧牧養」對談:「從『我最喜愛的聖詩』到 牧者和音樂主領角色的再思」(上篇)

葉菁華教授、高國雄牧師,兩位富有學養和牧者心懷的牧者學人,適逢基督教文藝出版新書《聖詩開啟的異想世界!》,並希望探討有關聖詩的相關課題,自然想到跟兩位作對談,探索在此時此地的香港,如何思索音樂、聖詩與信仰。

「當代世界中研讀新約聖經」對談:盧龍光牧師 × 褚永華牧師〈聖經研讀緒思 + 重尋聖經權威的新思〉(下篇)

國際知名新約學者麥資基(Bruce M. Metzger)長年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更是英文聖經新修訂標準本(NRSV)委員會的主席,其深受歡迎的入門佳作《新約導論》(The New Testament: Its Background, Growth and Content)最近由基督教文藝出版「增訂版」。本書旨在將近代學者的新約研究心得,用淺顯易明的方法向讀者介紹,增訂版除更新內文及新增章節,讓本書更能對應近代的學術發展,更特別收錄褚永華牧師與盧龍光牧師撰寫的兩篇附錄,探討近代福音書研究以及保羅研究近四十年的發展對華人教會的意義。本社特別跟兩位資深牧者學人作訪談,訪問分上、下兩篇,上篇談到華人靈修式讀經的習慣,以及華人與猶太人的共通性,詳參文藝通訊2023年7月號。此篇為下篇,我們接續談新約聖經的研讀方向……

葉菁華院長 ✖ 高國雄牧師「聖詩‧神學‧牧養」對談:「新與舊時代聖詩的轉化」(下篇)

葉菁華教授、高國雄牧師,兩位富有學養和牧者心懷的牧者學人,適逢基督教文藝出版新書《聖詩開啟的異想世界!》,並希望探討有關聖詩的相關課題,自然想到跟兩位作對談,探索在此時此地的香港,如何思索音樂、聖詩與信仰。

「當代世界中研讀新約聖經」對談:盧龍光牧師 × 褚永華牧師〈從靈修到研經,從想像到共鳴〉(上篇)

國際知名新約學者麥資基(Bruce M. Metzger)長年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更是英文聖經新修訂標準本(NRSV)委員會的主席,其深受歡迎的入門佳作《新約導論》(The New Testament: Its Background, Growth and Content)最近由基督教文藝出版「增訂版」。本書旨在將近代學者的新約研究心得,用淺顯易明的方法向讀者介紹,增訂版除更新內文及新增章節,讓本書更能對應近代的學術發展,更特別收錄褚永華牧師與盧龍光牧師撰寫的兩篇附錄,探討近代福音書研究以及保羅研究近四十年的發展對華人教會的意義。本社特別跟兩位資深牧者學人作訪談,訪問分上、下兩篇,上篇談到華人靈修式讀經的習慣,以及華人與猶太人的共通性……

【禁食祈禱讀經營感想】2023.04

乍聽之下,「禁食」操練會使人感到難為,靈修導師馮智活牧師認為這是人是常情。他講解一個人禁食,就像將電腦重啟,使人的身心靈煉淨下來。

楊睿智:〈如果我們的語言是文字事工〉

當我們每一位都在所屬的崗位上擺上多一點,堅持多一點,哪怕十分微小,上主都能夠使用,好讓文字事工繼續被祂使用,按祂的旨意,推展祂的國度。

陳國權:〈藝術,重建意義和價值的世界〉

在禮崩樂壞的世代裏,藝術可以重建意義和價值的世界。尤其甚者,藝術更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字、概念、程式,就能夠把基督那深不可測的救贖奧義揭示出來。

黃笑雯:〈Hesychasm:「息」的境界之藝術默觀〉

要活出基督在我裏面的生命,就需要操練回歸這境界,也正是我們渴望靜修的原因。這是一種內在和外在的修持。透過藝術默觀,定時的回歸心靈的沙漠,在那裏等待上主,醒悟祂的臨在,這是一種心的修持。從心裏開始活出基督在我們之內,我們在基督之內的生活。

「培育資源是宣教社關(和教會更新)的原點!」(觀潮浸信會對談系談:下篇)

培育資源是宣教社關(和教會更新)的原點!

跟黎偉恆對談:〈在鬧市中的隱世「公共」圖書館,原來是教會辦的!〉

在過程中,原來神帶領我們重建的不單單是建築物,更是整個羣體的更新,弟兄姊妹一面帶着使命和異象去籌備重建,一方面在其中得着很多供應和恩典,以致到頭來大家都認同能建堂是神蹟,新建的禮拜堂不該是自己享受,而是神賜給我們用來服侍其他有需要的人。

【#社長室 – 絮語靈思】2023.04

疫情終於漸漸退卻,市面的一切逐步回復正常,但我們大部分人都經歷了近三年來身、心、靈上前所未有的低潮,又是否真的能「復常」呢?現在已是大齋期的尾聲,即將進入聖周,或許當中的信息可以教我們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三年來的經歷。

好書‧捷讀:《與基督同行的禮儀靈旅》:「上主想在我們身上看到的,是成長」

喬治·赫伯特這位十七世紀聖者般的牧師和詩人,在提到大齋期時,沒有把它說成一次禁食(fast),而是一場盛宴(feast)。

康斯丹絲‧ 卓俐《像耶穌那樣敬拜》:HWJW的新領受

數年前在某些基督教羣體很流行一個縮略詞,很多人以這詞製成多種手帶、項鍊、貼紙,甚至製作成海報。這詞是……

鄭俊明:〈基督教出版業的「危」與「機」〉

基督教書籍出版及銷售愈來愈困難,近十年的情況尤其明顯……

江程輝:〈清心志於一事,見證基督真光〉

願我們在這飄浮不定的時代,面對社會及出版生態的急遽轉變,既要在出版形式、市場推廣、閱讀文化推動上推陳出新,也能夠清心志於一事,以基督教出版為念,不看重眼前的名利與回報,卻要彼此同心,竭力持守出版的職分,向上主獻呈微薄的禮物

翁傳鏗:〈浪漫與現實之間〉

素以出版嚴肅學術著作見稱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各位不要上當!》小冊子,旨在提醒從事文字工作同人:「出版人浪漫,但做書不浪漫。」……

翁傳鏗:〈步武先賢 追隨基督〉

惟願我們因信得着生命方向,在困難挑戰之中從先賢得到激勵,懷着勇氣與信心與基督同行。

梁鳳玲:〈等待轉化的小小心靈〉

她的極致單純再度令我驚訝,一個人何以如此單純,吸引我希冀成為她的「那杯茶」,不再二元分化,標籤這杯茶或那杯茶,而是被上主所感染,被上主所融化。

李志剛:〈省港雙城先賢佳美腳蹤〉

由廣州基督教兩會、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及基督教文化學會共同作出「省港基督教先賢研究」,可以發現省港兩地基督教會的人事聯繫;教會從屬;信徒交往;事工發展;家族貢獻均有互動相通的關係,藉此研究,實可以開展教會歷史研究新篇。

吳蔚芹:〈我眾思念,先賢聖蹟,心中亦覺踴躍奮興〉

憑着信心以信仰的眼睛讀傳記體裁的作品,其實不單純是懷緬前人的豐功偉業,甚至不單單是以立體視野閱讀那些深深跟時代扣連的偉人,解構他們與時代的互動,而更加是透過閱讀他們的經歷,尋着其中神聖的痕跡,並且帶着這些痕跡邁向未來。

詹婷婷《神母小戰士Sheldon》

那賜諸般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裏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彼得前書5:10)

米高‧柏維特《青少年快樂的學校生活:家長手冊》引言

愛既是一切,也涵蓋着所有的召命,她渴慕去愛,並啟發他人把愛視為所有其他使徒工作和召命的基礎……

社長室:再談周天和牧師二三事

前些日子我曾在《基督教週報》撰文〈追憶恩師— 周天和牧師〉(見第3005 期)以表懷念,事後腦海中泛起了不少周牧師的嘉言懿行……

鍾麗萍:〈「童」結果子好品格:由品格教育開始〉

《「童」結果子好品格》一書結合聖經向度,以身、心、社、靈四方面勾畫出40個好品格,盼望父母、老師與孩子一起,在孩子的心田裏播下好品格的種子,並經過悉心培育,在孩子的生命中結出好果子。

布魯格曼《疫轉新世界》:迎接新景象以前的陣痛與苦楚

關於新景象的誕生過程,此書所能描述的可能仍不足夠──這是刻骨銘心的痛苦過程,其痛苦的深入程度,無論對創造者或受造物而言,兩者都無法安靜或安然渡過。

施為:〈相信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正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人總會有遇到逆境、彷彿事事與自己對着幹的境況:身心不安,親友不和,社會不寧… […]

梅余秀嶽:〈逆境休想打垮我〉

俗語有云:「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豈能避免困難、逆境與挫折?我們不單不能避免困難與逆境,在生與死之間,要面對的困難與逆境何其多!……

黎嘉賢:〈小德蘭開創直達默觀的專愛小徑〉

今日,小花承接主耶穌基督的呼喚,繼續盛開,並發出呼籲,叫喚那些着眼於「快、靚、正」而錯過追尋成全之路的信徒,又叫喚那些滿以為要為上主幹番大事,影響整個教會、社會,甚至世界的信徒,叫大家轉眼注視這條由平凡信徒所開創的成全小徑。

蘇珊‧穆陶《小小心靈做大事》:奉主的名「以大愛做小事」

愛既是一切,也涵蓋着所有的召命,她渴慕去愛,並啟發他人把愛視為所有其他使徒工作和召命的基礎……

陳群英:〈向小德蘭學習 以赤子之靈走在逆境中〉

今日,小花承接主耶穌基督的呼喚,繼續盛開,並發出呼籲,叫喚那些着眼於「快、靚、正」而錯過追尋成全之路的信徒,又叫喚那些滿以為要為上主幹番大事,影響整個教會、社會,甚至世界的信徒,叫大家轉眼注視這條由平凡信徒所開創的成全小徑。

豐收之家出版社《天父的話:孩子圖看聖經I, II》:來玩一場有趣的聖經遊戲吧!

來玩一場有趣的聖經遊戲吧!讓孩子從各種有趣的方式找尋聖經的奧秘,從小學習天父的話!

哈洛德.庫希納《約伯記釋讀:當好人遇上壞事》:「力威亞探」與「比蒙巨獸」

我是以這信念開始的:經卷的答案必定是藏在上帝在旋風中的第二次演說,就是談及「比蒙巨獸」(Behemoth)與「力威亞探」(Leviathan)的篇章,以及約伯答話的最後七個字之中。

抗疫閱讀

文藝網店 | 2022 【💠抗疫閱讀📚】 | 優惠低至75折
深度閱讀.抗逆力增💪🏼💪🏼💪🏼

💝網展特別優惠 ‼️
📍不限訂量,文藝書室自取免運費
📍折實滿$300本地免運費
📣單本7️⃣9️⃣折. 2本或以上7️⃣5️⃣折

優惠期至 2月28日.萬勿錯過‼️

社長室:仗賴上主 承傳使命

藉着七十周年社慶感恩的日子,我們舉辦了「出版趨勢座談會」,邀請香港出版總會會長李家駒博士、塔冷通心靈書舍神師關俊棠神父及恩光書院院長梁永泰博士作深入討論……

黎本正《怎樣作崇拜讀經員?》:如何作崇拜讀經員-讀經原則

我們當曉得所讀的經文乃是上帝在聖經中所啟示的說話,而上帝的說話應是何等的尊貴和神聖!

羅雲.威廉斯《聖潔生活》:觀賞美妙表演與活現聖潔

聖潔的生活方式指出,在某些人的生命中,有些事情「行得通」(something ‘works’),生命的整全在他們身上透顯出來。

陳衍昌〈文藝弘真道‧廣學耀主名‧同肩新使命〉

本社在創立之初的合一見證,將會是一個重要的時代標誌和挑戰,象徵並督促我們齊心同步向前,勉力承擔時刻更新的任務。

精華摘要〈出版趨勢座談會〉

時代變易、媒體與科技急遽變化,到底基督教書籍出版該如何應對?梁永泰博士、李家駒博士及關俊棠神父分別以不同進路,從宏觀媒體和科技趨勢、出版業界的整體分析,以及閱讀與心靈培育之間的關係,為我們剖析現今的出版趨勢。

潘正行:〈空屋裏沒有聲,剩低只得聆聽以及聆聽〉

羅哲弟兄留給世人的一份重要功課就是聆聽。願我們能在百聲混雜的社會裏,找到一所空屋沒有聲,在其中聆聽、聆聽和聆聽。

文藝書室 聖誕節優惠

⛄️文藝書室⛄️ 🎅聖誕節優惠🎅 📅優惠日期:11月15日至12月31日 📘書籍、禮品、影音產品一律85折 文 […]

高登.史密思《福音派、聖禮派、五旬節派》:聖靈與教會生命

我們終極的渴望不僅是認識聖道,而是藉着聖道向我們彰顯的那位,就是復活的主。……

黃嘉莉:〈崇拜領導職事是甚麼一回事?〉

許多弟兄姊妹在崇拜事奉一段日子以後,總會想知道如何能帶領會眾一起更好的敬拜上帝?教會裏的每一員都是上帝的子民,每主日都聚集會堂內,獻上稱謝頌讚之聲,渴求與上帝相交。……

薄玉珍《季理斐傳》:憶記季理斐 一位為中華教會文字事工獻身的偉大傳教士

摘錄自本書作者薄玉珍(Margaret H. Brown,她也是廣學會和後來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的編輯)所寫的前言,讓我們透過她的文字一瞥季理斐的生平點滴。

江程輝:〈走前一點:基督教出版人的視角與眼界〉

記得一位出版界前輩曾說,出版機構要走在信眾前一點的位置,帶領讀者前行,但不能站得太遠,避免變得曲高和寡;也不能只站在信徒羣體中間,以免流於隨波逐流……

社長室:文藝情緣

今年適逢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以下簡稱文藝)創立七十周年紀念……

文藝與我的緣與情:訪問陳佐才法政牧師

「緣」象徵着巧遇,人碰上了,接受了,生命便引出了新的、非計畫性的一頁。

社長室:務要聖潔

提起聖潔, 一般人都會感到距離, 事實上聖潔的字義是分離的意思,就是我們因着與上帝建立關係,追隨基督,以致不再與世俗事務合流,甚至遭受世界的恨惡……

黎本正《怎樣作崇拜主席?(上)》:領導崇拜聚會進行的用語

他的話要成為會眾敬拜上帝和領受上帝有力的輔助,成為會眾參與崇拜的導向、醒示、啟發、鼓勵、勸誘、參考和註釋,並要有開啟(起)、銜接(承)、發展(轉)和總結(合)的作用……

老舍《貓城記(節錄)》

故事主角「我」與朋友出遊,因飛機失事,抵達火星上的貓國。……

對談:〈為孩子訂造童書〉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於今年夏天出版多本適合兒童閱讀的書籍,以下為兩位童書作者和繪畫師的訪問,且聽聽他們怎樣看為孩子訂造童書這回事。

編輯對談:〈跨界.靈性.傳統〉

《聖潔生活:基督教傳統今釋》和《福音派、聖禮派、五旬節派:為何教會崇拜應三者兼備》,當我在讀它們的時候,發現原來兩本書有些元素是不謀而合的,書中內容均指向「跨界」、「靈性」、「傳統」。不知道兩位如何看這些特質以及這兩本書的共通點?

黃佩芳:〈淺談靈修生活、傳統與當代處境〉

到底甚麼是靈修?就是透過不同的渠道與操練,修正、轉化人心,助人效法基督,越加活出愛神、愛人如己的生命。

德魯.希爾《同行》:與青少年同行信仰路

要知道怎樣向青少年傳達福音信息,就必須明白他們的語言。……

范晋豪:〈融入上帝的文化,播種愛與和平的復和種子〉

拿添.勒沙牧師親眼目睹因偏見而累代相仇所帶來的戰爭文化,人與人的撕裂,相互標籤與非人化……但他最後沒有選擇人間仇殺的文化,卻選擇了愛、和平、溝通對話、包容與多元,讓人得到真正釋放和自由的文化,因為他相信這才是來自上帝的文化。

江程輝:〈潘霍華與薇依的光明之路〉

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在著作中描述了歷史上多位信徒「在光中行」的生命故事,他們不少都曾跌入生命的低谷,經歷極其黑暗的日子,卻仍然靠向那光、擁抱那光,並在生命中活出真光。

凱瑟琳及邦尼《年年總有美意》:活出真我的呼召

把屬靈旅程分為兩個人生階段的做法不一定切合或吸引所有處於成年晚期的人。可是,這卻能夠表明人在成年晚期經歷多重改變時,能夠以新的方式與上帝建立關係。

高銘謙:〈在黑暗中作光:讀以賽亞書〉

我們身處在義人與惡人共存的世代,我們沒有方法離開所有的罪惡,但我們卻要保持自己離開那黑暗,要保守自己永遠是良善,實在需要一種忍耐和決心。我們一生都要認定終末的結果,以這結果來主導我們當下的人生,如此便是活出盼望的人生。

社長室:再思加爾文的聖餐觀

本社即將出版尼古拉斯.活士托夫(Nicholas Wolterstorff)的The God We Worship: An Exploration of Liturgical Theology中譯本,全書以加爾文的聖餐(書中用Eucharist感恩祭)觀作結,作為改革宗傳統一份子,深感重要……

范晋豪:〈成為光之繼承者〉

當代神學大師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透過這部《在光中行:二十個映照基督真道的生命》,與讀者分享古往今來基督教歷史中二十位被上主光照的人物,描述他們如何參與在上帝的故事中,並如何在人間發光發熱,呼召更多信徒參與上帝在人間發顯真光的生命歷程。

羅雲.威廉斯《在光中行》:聖奧爾本的見證-基督徒的忠誠與責任

基督徒的歸屬感,並非建基於匆匆築起的圍牆,而是建基於與未聽聞福音的人站在同一陣線。……

布魯格曼《疫轉新世界》:瘟疫還是憐憫?誰曾知道?

本書將引領你發現,聖經所記載處於「瘟疫」之中的信徒,他們或感徨惑不安,或感不知所措,但在其中的信仰安頓都不是靠賴客觀的解釋,闡述災禍橫逆為何發生,而是指向來自生命之主的召喚,召喚我們更新自我,也更新與造物主之間的關係。

Alongside.同行.青少年牧養對談

幾位來自不同教會的青少年牧者,一同分享Alongside讀後感及不同經驗和看法。
寫給父母和青少年工作者的指引?家長如何「教」子女,跟家長如何與子女「同行」?

林妤玶:〈顯明禮儀裏蘊含的神學〉

作者著書的目的相當清楚,他並不是要寫一本反省禮儀神學的書,而是要讓讀者們知道那些經過歲月考驗而存留下來,現今教會仍在使用的傳統崇拜禮儀,其字裏行間所表達的文字信息,甚至每個秩序動作,都是有神學在其中的。

黎本正:〈上帝臨在於祂子民的崇拜中嗎?〉

有人問,究竟上帝是否臨在於祂子民對祂的敬拜中?我們可以嘗試從聖經的文字中找答案。我們又可以用做神學的方法嘗試整理出答案。我們也可以嘗試用哲學的思維方式來推論答案。

高銘謙《以賽亞書(上冊)》:回轉過來便得醫治──以賽亞蒙召與他的使命

以賽亞極力向人呼籲,面對至高的上帝,謙卑悔改,作個眼睛看見、耳朵聽見的上帝子民,全心倚靠上帝和祂的拯救。

布魯格曼《重建共善》:顯耀的宗教活動掩蓋不了 暴虐的經濟行徑

公平這一道德基礎的關鍵,在於得到社會成員投身其中(buy-in)。沒有任何單一方式,可以令社會達致公平。社會成員必須首先認為系統內的規則合理可依,然後以合乎公義的方式將這些規則付諸實踐。

梁俊豪:〈疫境中的上帝召喚〉

舊約聖經學者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最近出版的小書《疫轉新世界:幻變疫境中的聖經默想》(Virus as a Summons to Faith)提供了嶄新的角度,幫助我們從聖經中關於瘟疫的記載,重整我們受疫症衝擊的信仰。

陳群英:〈探索熟齡階段的屬靈旅程〉

作者在書中邊談晚年會遇上的問題,邊介紹多種屬靈操練,作為旅程中的資源。我想當中最核心的,是在旅程中發現,為我們道成肉身的耶穌樂意在這段旅程中陪伴我們,成為我們的嚮導和同行者。

社長室:追隨微光而行

在強調減少接觸及社交距離的抗疫氣氛下,往往令人產生焦慮不安和缺乏支持感。如何能夠從孤獨的生活,慢慢體悟孤而不獨的超越境界?

陳廷三《父母應有的執着》序言:父母不是子女的朋友

活在今天的香港,為人父母需敢於為子女有所堅持、不追趕潮流、不隨便「埋堆」、學習獨立思考、確信生命成長本能、看成敗更要看對錯、無懼孤單、願作邊緣人,這是三十年來我在親職實踐及家長教育的深刻體會。

潘正行:〈潘霍華:教會青年工作的行動綱領〉

「青年工作如何?」可說是近年教會內最常談及的議題。當教會想去開展青年工作時,不期然第一個想法就是要雇用一名較年輕的同工去幫忙,因而教會就出現了一個新的職位,名叫「青年工作者」(youth worker)。但究竟教會是如何看待青年工作?《青少年牧者潘霍華》(Bonhoeffer as Youth Worker)的作者路恩哲(Andrew Root)在是書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就是千萬不要把青年工作者當成一種工具。

跟梁柏堅對談:《青少年牧者潘霍華》到底給華人教會甚麼重要啟示?

潘霍華的基督論提醒我們,基督在你我中間,是我們的中保,我的靈魂不是直接進到你那裏,而是要通過基督,防止我的血氣、我的罪直接干擾/干犯別人(魂裏的愛),保護我們各人的自由,以自由的靈去回應上主的靈(靈裏的愛),這一點對青少年牧者尤其重要,因為其中存在很大的試探和誘惑。

社長室:讀《青少年牧者潘霍華》有感

本社最近出版《青少年牧者潘霍華》,期望透過他的具體生命經歷,讓我們看到青年牧養工作的最終核心基礎。…

韋爾斯《謙善行》:要自知

人生至大至奇,並非因為我們受苦,或掙扎,或死亡,而是我們竟然存在。我們身處一個神奇而幾乎無限大的樂團,惟我們只顧彈奏手中的樂器。無論我們彈奏得如何拙劣且乏味,無論理性如何不斷告訴我們不可能彈奏得太久,無論我們如何渴想偶爾與一個或多個同伴合奏一陣子,總之我們大意地或刻意地罔顧這樂團的存在——微生物、小活物、較大的哺乳動物、植物與礦物、天氣與季節、太陽系、銀河系,還有遠超我們理解與想像的宇宙。因此,我們竟然忘卻了自己是誰、自己的價值、自己的大小。

余達心《生命真精彩》:最可怕的瘟疫在人心裏

從另一角度看,我們也可以說瘟疫本身就是一種抗議,一種嘲弄。它抗議、嘲弄人的自大、自信,無視自己何等渺小、生命何等偶然。它的出現沒有預警,沒有邏輯,不需要理由,一切都出人意外。它揭示了人的脆弱,也同時揭穿了人的虛妄。

社長室:疫情再思

顯微鏡下可見的病毒固然令人擔心,但是透過智能手機不斷散播的心靈病毒所帶來的焦慮、恐懼、不安……更困擾人心,無怪乎麥基翁博士(Dr. David Mckeown)曾說:「傳染病毒和恐慌疫情,從來都是雙生子。」

奈德格、黎艾美《聖經的意義》書摘: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

有種說法是約伯這個人物在希伯來聖經中,讀者最為熟悉,但理解最少。約伯典型地扮演一個忍耐的長期受害者,忍受了最可怕的損失和痛苦,可是仍然保持他的信仰和寧靜。雖然他確實嚴重地受苦,不過在書卷大部分記述中,約伯對苦難則罕見有甚麼耐心或性情平和。頗為相反,約伯知道自己沒有做過甚麼足以令到悲慘苦難臨到他身上,所以他激昂地和不懈地高喊抗議。

周惠鳳:《爸爸撞車了!》寫給危機家庭的兒童好書

若家人突然遇上意外,或其他危機事故,家中每一位成員都會在生活和情緒上受到影響。《爸爸撞車了!》是一本為孩子而寫的書。故事講述爸爸撞車後,家中不同成員的反應和應對模式。這故事正好給家人不幸遇上車禍、或者其他突發危機的家庭,讓故事主人翁為孩子說出心聲。

我們信靠怎樣的上主?

當失去原有的祝福,面對困境,我們是否仍能虔信上主?當上主不按我們的心意行事,卻要我們一步一步走上又長又窄的路,我們是否仍會緊緊信靠這位發出鎮靜微聲的上主?歸根究底,我們信靠的是怎樣的上主?面對嚴竣疫情,這些看似老生常談的問題頓然變得有血有肉,實實在在,既成為當前疫境下我們需要深切默想的課題,也是我們要沉思一生的屬靈功課。

疫境下的靈修閱讀

大齋/預苦期快將來臨,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誠意向各弟兄姊妹推薦適合節期的書籍。由即日起至2020年4月15日,教會或機構凡訂購《與基督同行的禮儀靈旅》、《慢讀馬可》以及《私禱日新》,全單1-2本均享有九折優惠,3-9本有八五折優惠,10本或以上有八折優惠。

串連複調音樂中的和應:透析舊約/希伯來聖經意義的14個主題進路

面對舊約聖經,不論個人研讀,或是在教會中夥同弟兄姊妹研讀,想必曾遇上一個頗難纏的問題,就是舊約書卷涵蓋的情節、人物、地點、時代、種族均十分多樣化而豐富,有如複調音樂,研讀時不知如何入手,領略當中意義。細緻逐卷研讀,不難對以色列民族史詩及英雄故事留下深刻印象,但卻容易見樹不見林

李熾昌:聖經與當代世界

我們常常將「教」(教義、教條)讀到「經」(聖經)裏去,甚至有人提出的讀經看法稍不一致,便完全不能接受。所以有時沒有既定框框的人,反而能讀出我們一直忽略的課題,例如創世記一章是否支持從無造有?

《深愛耶穌:當代敬拜簡史》書摘:我們如何禱告跟當代敬拜的特質有何關連?

詹姆斯.懷特本身是禮儀歷史學家,1970年代初,他認為僅以新的用字取代舊的用字並不足夠。當代人的世界觀已經改變,這代表採用皇室禮儀中的典雅用語來親近上帝並不合時宜。對懷特來說,「在禱告中採用古代的模式,以向上帝表達崇敬之意」,簡直是與現代人脫節,反映這些禱告並不真實。

《美德摩天輪》、《大限》:兩本書,教曉我們學習人生中的第一課和最後一課

生命,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交織而成,而其中兩類故事,往往特別牽動我們的思緒與想像,也就是那些關於起始和終結的故事。本社新近出版的兩本書,《美德摩天輪:教父給教子的十六封信》(The Character of Virtue: Letters to a Godson)和《大限:信仰人的感悟與選擇》,雖然課題大異其趣,但探討的恰恰是生命中始與末的兩端,人生中要學習的第一課和最後一課。

堅毅的美德:《美德摩天輪》精選書摘

堅毅是整個人生的形態,但這形態對不同的人,可以有很不同的呈現。首先,人人的脾性都不一樣,有些人確然是「天生」開朗,正如有些人是「天生」憂鬱。

陳淑芬:人物專訪--「本社活字典」沈冠堯牧師

五十年代以後,基督教輔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章文新和湯清等編譯的《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對華人神學教育貢獻不少。六十年代以後,又有一套由東南亞神學院協會編訂的「神學教育叢書」,分別由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香港道聲出版社及台南神學院出版。

陳淑芬:本社創舉--「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的編譯傳奇

「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自1951年起至今,合共出版32卷。這套中國教會史上的鉅著,由構思、計畫、翻譯到印行,可謂一波三折、艱難重重,成書過程殊不簡單,算得上是歷史性的創舉。

陳淑芬:細說「文藝」當年事 --專訪資深同工張興仁、麥燕芬

六十年來,「文藝」歷經幾番人事變動,由社址、社長到同工,今昔已經不同。兩位資深同工,以過來人身分,親述其間難忘的工作片段,見證「文藝」變遷的點滴往事。

黃少芬:不要放棄文字

五十年代以後,基督教輔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章文新和湯清等編譯的《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對華人神學教育貢獻不少。六十年代以後,又有一套由東南亞神學院協會編訂的「神學教育叢書」,分別由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香港道聲出版社及台南神學院出版。

周天和:神學著述翻譯偶拾

五十年代以後,基督教輔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章文新和湯清等編譯的《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對華人神學教育貢獻不少。六十年代以後,又有一套由東南亞神學院協會編訂的「神學教育叢書」,分別由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香港道聲出版社及台南神學院出版。

許開明:拿起你的筆桿來!

主後四世紀,教會史上興起三位重要人物,對教會的發展影響深遠,他們都是文人。教父安伯羅修(St. Ambrosius, 339-397)寫下聖詩給教會頌唱,教父耶柔米(St. Jerome, 347-420)把原文聖經翻譯成通俗的拉丁文譯本,教父奧古斯丁(St. Aurelius Augustinus, 354-430)寫下不少正宗的神學和哲學思想。他們的筆桿子都為教會定下了規模。

朱心然:李提摩太的宣教

對於研究中國近代史或中國教會史的人來說,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 1845-1919)是個再熟悉不過的名字,十九世紀末《萬國公報》及廣學會出版刊物中,都少不了李提摩太的作品。其內容廣泛,討論範圍包括了國際、政治、社會、經濟、宗教,喚醒中國人面對當時的世界,呼籲清政府推動多項改革。

余達心:美之神學──近期神學可喜的發展

西方自啟蒙運動起,一直高舉理性,單憑理性去認知真理。為求客觀, 更將主體排拒於知識以外;而美感被定性為主觀體驗,便在認知真理中沒有任何角色。美學一直不入知識論之範疇,美感被認定不是通向知識的管道。

丘恩處:釋經的新嘗試

基督徒都相信、承認、並且接受,聖經雖然由人寫成,卻是上帝所默示的道,是人被聖靈感動所說出之上帝的話。但是,因為聖經寫作的時間、空間、文字、時代背景和文化傳統與今天迥異,所以讀者需借助翻譯和詮釋,方能明白其中的堂奧。

黃慧貞:為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兩年前崇基禮拜堂以使徒信經為基礎編排一系列的講道,我被邀請負責重新解讀「為童貞女馬利亞所生」一節。對現代人來說,這節可以說是相當難以理解的︰既要認信馬利亞為童貞女卻是母親;亦要認信她是血肉之軀卻又是神的母親。

丘恩處:也談「耶和華」的改譯

首先聲明:「耶和華」這詞使用已約五百年,許多詩歌和儀文都用此神名,積習難返;上帝的心比我們的心大,「耶和華」雖然是錯譯,祂也知道我們用這詞時是在稱呼祂,故此不作改譯根本就不成問題。既然有人提起了,我們便應先從學術方面作探討

許鼎新:關於神的名字「耶和華」的改譯問題

一九八四年《金陵協和神學志》的復刊號上,我曾寫過一篇討論舊約中上帝(神)的名稱、名字和屬性的文章。關於上帝(神)有沒有自己的名字,答案是肯定 的。

周聯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的故事:「道成肉身的奧秘」續集

耶穌道成肉身的故事是全世界最偉大的故事。耶穌道成肉身的奧妙是全世界最難明白的奧秘。耶穌道成肉身的思想作為宣教的策略是全世界最有成果的策略。這種絕配全世界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因為這是上帝的傑作啊!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