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ongside.同行.青少年牧養對談

對談者:


郭建恩傳道 Kenny
宣道會利福堂

蕭寅平傳道 Paul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
粉嶺海聯堂

陸家偉牧師 Terry
宣道會興華堂

鄭俊明 Michael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同工

 


很高興幾位來自不同教會的青少年牧者接受我們的邀請,試閱文藝即將出版的新書Alongside。歡迎你們就着書中內容,分享一下你的讀後感,或是一些有關跟青少年同行的經驗和看法。


讓我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內容。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出走者」,作者講述自己為何對青少年工作有負擔,以及自己曾遇過的青少年問題。第二部分「追尋者」,談的是我們對三一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理解,如何幫助我們思考青少年工作,以及上帝在青年人生命中的角色是甚麼。第三部分「追尋」,合共十三章,每章講述一個有關與青少年同行的微小意念或想法,主要環繞如何接觸青年人,和青年人一起可以作些甚麼,例如要記着青年人的名字、要請他們吃飯、要與他們有身體接觸等等。末段第四部分「漫長的回家路」,其實是最後的提醒,包括如何面對自己生命(獨處、面對恐懼、不附帶條件的愛)以及一些策略性的建議(幫青年人成為耶穌門徒、建立牧養團隊、不用急着一次過做完書中提及的東西)等等。


坊間不少談青少年牧養的書會談較多神學,例如《懷道的生命》,而這本Alongside則以青少年牧養實務為主。雖然對青少年牧者來說,本書內容偏向淺白,不過對「新手」青少年導師來說,本書能夠給予一些很實在、很「落地」的建議。我特別欣賞這本書每章末段有分別寫給父母和青少年工作者的指引。除了身為青少年牧者,我同時是一名爸爸(兒子現在就讀中一),以爸爸的身分讀這本書,也給我不少提醒和啟發。

 


不知道能否多談一點本書對父母的提醒?


可以看第二部分的第一章〈道成肉身〉,這部分尤其提醒我看兒子的時候不該單單看表面,更要進入他的世界去看事物。

兒子正就讀的學校離家頗遠,每天要乘四十分鐘巴士才能回到家中,路途不單止長,車程還十分顛簸,上山落山很容易暈車浪。如果不明白兒子搭長途車回來的辛苦和疲勞,就很容易會以為兒子不立刻做功課是在找藉口懶惰。〈道成肉身〉那一章的內容提醒我去問,兒子初中適應如何?他正面對甚麼樣的困難?我如何可以幫他一把?而不是套用既有的觀念,認為兒子不喜歡溫習,只喜歡偷懶。


閱讀這本書時我會想,本書到底能幫助哪些人?如果本書的目標讀者是青少年導師或青少年同工,坊間同類型的書已經不少。若果目標讀者定位為父母,則成了另一回事。過去我曾接觸一些家長,家中孩子開始踏入初中階段,不少都變得反叛,開始經常發脾氣,好像變了另一個人。但若果你將他們當成大人看待,反而不會覺得那些行為是怎麼一回事。於是我會提醒弟兄姊妹,其實你覺得子女有問題,會不會只因他們是你的子女?其實無論是小孩、青年人還是大人,都一樣會有情緒,一樣會發脾氣,那不過是一段成長的過程。

這本書正正是要家長學習怎樣與青少年兒女同行,例如多一點身體接觸、與他們散步之類,家長(尤其是香港的家長)實在很少和他們做這些事情,給他們多一些quality time。這些片段讓我回想起從前當青少年導師的時候,和青年人去露營,幾個人坐在山頭,煮一壺咖啡,圍在一起傾談心事,不少美好的關係就是在這些經歷中發展出來的。其實本書最重要的是提醒我們可以這樣和青少年相處。似乎香港家長缺乏空間以及很少從這些向度思考與子女的關係。


我時常提醒自己,孩子是一個慢慢學做大人的小朋友,陪他們成長的過程,就是帶領着他學習如何當大人。


相比其他家長,Kenny你懂得將青少年牧養的概念放在兒子身上,已能接納兒子不少改變。當不少家長毫無經驗,第一次面對十二歲的兒子在家向他們投擲物品,發脾氣不做功課,呼叫「我覺得你好煩呀」,對家長來說其實是一件超震撼的事情。書中的建議會給他們不少啟發。


家長其實也是一名「牧者」,這角色教會很少提及。教會多講家庭祭壇,但往往忽略小朋友會漸漸長大,家長的角色需要轉變,需要學習如何與子女相處。

 


家長是自己子女的「牧者」,這個講法其實很少聽到。大家覺得如何?


或者可以這樣說,其實家長是子女的「第一個青少年導師」。家庭往往將扶助子女成長的責任交給教會。其實這本書每章結尾有兩段不同的段落,分別是「致父母」和「致青少年事工事奉人員」,似乎作者也希望父母能夠做子女的牧者,與青少年子女同行。我最近開始留意外國的教會事工,發覺很多教會都沒有專職的兒童導師或者同工,教會的兒童都是由家長出來承擔。香港太習慣教會有全面配套(full package),我有子女就交給你們負責,結果就是父母的生命不需要有甚麼改變(因為有人代勞)。

 


不同教會對這方面有不同看法。有些教會的牧者不希望父母做自己兒女的青少年團契導師,怕直升機父母太管束自己的子女,亦怕子女當父母在團契中不敢說真心話。青少年牧養會不會出現範式轉移?從前希望青少年成長就採用「人要離開父母」的模式,現在卻會邀請父母與青少年同行?


父母的參與其實不必然指他們要當團契導師,而是父母在家庭中有沒有與青少年兒女同行。扯遠一點的話題,因應近月香港教會出現移民潮,不少教會均預計會流失部分青少年導師,本書若用作訓練缺乏青少年工作經驗的導師亦非常合適。


家長如何「教」子女,跟家長如何與子女「同行」,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近來我關注移民家庭的狀況。當家庭移民到外國的時候,往往找不到合適的教會照顧青少年子女的牧養需要,父母在香港的時候已經容易為移民的各種安排意見不合或者起衝突,移民後子女若找不到教會支援,可能會變成「困獸鬥」。坦白說大部分準備移民的家庭並未有覺察這個有關青少年牧養的問題,主要關注仍是集中於:住哪兒?找不找到工作?有沒有簽證?兒女在哪家學校讀書?家庭返哪一家教會?這樣很容易會忽略夫婦彼此的溝通和關係,以及對兒女的照顧和成長。

所以我們鼓勵移民的弟兄姊妹不要忘記關心彼此的夫妻關係!去到外國他們未必能找到如在香港那樣的支援,但若果到外地能夠放下身段,與子女同行,一同經歷種種因移民而生的困難,那樣就是實實在在的「同行」。


其實自己從前牧養的教會也有類似問題,無論是家長或是青少年導師,跟青少年之間的關係主要是「教導」,但我們能否與青少年「同行」?當我們不知如何向青年人「講」福音,其實可嘗試透過「同行」來向青少年傳福音,跟他們分享自己的生命,包括生命中的軟弱和掙扎,如何與上帝同行活出信仰。我們除了要幫助青年人的生命,其實也牽涉自己的生命是否得到上帝幫助。

 


所以這本書名為Alongside,含有「同行」的意思,父母與青少年牧者在角色上雖有不同,不過作為青少年的同行者,我們同樣關注他們的生命成長狀況。

無論如何,再次謝謝你們抽出寶貴的時間,讓我們有美好的交流和分享。

 

《同行:堅持與青少年邁步信仰路》
德魯.希爾(Drew Hill) 著  古志薇 譯
Cat. No.: 3411.02
ISBN: 978-962-294-928-7

 

書籍連結:《同行:堅持與青少年邁步信仰路》

 

(原載於《文藝通訊》20211月號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