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行:〈潘霍華:教會青年工作的行動綱領〉

「青年工作如何?」可說是近年教會內最常談及的議題。當教會想去開展青年工作時,不期然第一個想法就是要雇用一名較年輕的同工去幫忙,因而教會就出現了一個新的職位,名叫「青年工作者」(youth worker)。但究竟教會是如何看待青年工作?《青少年牧者潘霍華》(Bonhoeffer as Youth Worker)的作者路恩哲(Andrew Root)在是書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就是千萬不要把青年工作者當成一種工具。

以他的觀察,教會往往只會以「科技」(technological)的角度看待青年工作。科技所指的就是一種工具(means),一種幫助教會處理問題的工具。教會往往在青年工作者身上投放某種期望,特別當教會發現青年人不再回到教會崇拜,不再喜歡參與教會活動,在靈性生活上不再執着,甚至道德亦有所偏差,教會為要處理這些問題,這個名為「青年工作者」的工具就因而誕生。教會希望能夠挽回教會青年的靈性資本(spiritual capital),因此希望透過青年工作者處理這些問題,而當教會衡量其表現時,亦會以一個「科技究竟能給予教會多少資本增值的方法」去量度。就如這人能帶領多少學生參與崇拜和團契,這些團友的靈性、道德生活如何?若然教會發現有青年團友二人私下一起去旅行,或許第一個被訓斥的就是這名青年工作者,斥責他沒有好好管教團友。

這或多或少反映着青年工作者的現況。然而,作者提醒我們,這種科技式青年工作背後反映的是,教會這系統一直都是由一羣非青年人所主導,他們定義了何謂教會,何謂屬靈信徒,而當他們發現青年人的生活、思想、道德抉擇和行為與這些定義有所違背或未能達標時,教會就希望青年工作者這個工具能夠修補這個缺口。

面對今日這種以「科技層面」主導的青年工作,潘霍華在1933-34年於倫敦期間發表的〈論青年工作的八條提綱〉(Eight Theses on Youth Work)曾如此回應。在第一條裏,他說:

一,教會的未來並不在於青年人本身,而是唯獨在於主耶穌基督。青年人所當作的,不是要重新模塑教會,而是聆聽上帝的話語;教會所當作的,不是獲取青年人,而是教導並宣講上帝的話語。

就這樣看,讀者或許會認為潘霍華並不太關心青年工作。許多教會之所以要開展青年工作,是因為他們認為青年人就是教會的未來,教會亦以青年人的參與及活躍度衡量教會的生命力。然而潘霍華認為教會的未來不是屬於青年,而是屬於耶穌基督,真實引領青年進入教會羣體的是上主的道。接着在第二提綱,他更加強調教會所應擔心的問題不是「青年是甚麼」,而是應該關心「教會—羣體(church-community)是甚麼」,以及青年人在其中的位置。第三條就接續回答第二條所問。他認為教會—羣體包括所有屬上主之人,就是「那些聆聽關於上帝在耶穌基督裏建立祂在人類當中的主權的話語的人」。把第一條及第三條提綱並排閱讀,青年的職責是聆聽上主的道,教會羣體是包括所有聆聽了上主的道的人;我們就會發現,潘霍華所強調的不是要如何做青年工作,而是要告訴教會,所有聽了上主之道的人,他們無論是青年、長者、成年人,都是屬於教會羣體之內,亦更是在「如何透過基督在人間建立上主國度」這事工上有分。

這就是作者在書中所提及,潘霍華啟發教會青年工作所作的「神學踐行轉向」(theological turn)。從這三條提綱中我們可發現,青年工作並不是要探討如何改變青年,亦不是要探討如何改變教會使其更青年化,而是要回到教會—羣體的核心問題,究竟上主之道與所有人之間有何關係?若然青年有能力及有責任聆聽上主之道,亦即是他們是與所有聆聽上主之道的信徒,同樣立於教會—羣體的核心。青年工作者亦並非要帶領青年人,去以青年思想與教會的傳統思想對抗,亦非要在教會以外建立一個只屬青年的羣體,而是要把青年人帶領進教會—羣體之中,讓青年在教會的中心與上主的道相遇,並與所有人一起透過主基督在人間建立上主的國度。

教宗方濟各在2019年世青節閉幕時講了一句:「青年不是天主的未來,而是天主的當下。」對於潘霍華而言,我想他應該會說:「青年不是教會羣體的未來,而是教會羣體核心中的一員。」

 

潘正行 香港聖公會聖約翰座堂堂牧

 

(原載於《文藝通訊》2020年7月號)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