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三《父母應有的執着》序言:父母不是子女的朋友

活在今天的香港,為人父母需敢於為子女有所堅持、不追趕潮流、不隨便「埋堆」、學習獨立思考、確信生命成長本能、看成敗更要看對錯、無懼孤單、願作邊緣人,這是三十年來我在親職實踐及家長教育的深刻體會。

相比以往,現今社會絕不缺乏為父母或家庭度身訂造的教導和建議,信息來源的級數也不只是日常街坊見聞,而是出自各類教育專家、局長官員、教授、學者、老師、醫生、社工、牧者……他們於大大小小不同場合或傳播媒體引經據典,為家長大眾滔滔解說、傳授祕技、指點迷津。……面對如此浩大聲勢,試問多少父母仍可以長期保持清醒,不為網絡羣組人云亦云的討論所動,並真正能做到親情關係不走樣、不變形,聚焦培育家中子女,讓其生命安心正常地成長,從而盡情發揮?難怪坊間各種反智又「去人化」的論述,就如「贏在起跑線」、「識人好過識字」等,可在看似文明的香港再三出現,先攻陷父母的心防、思想與行為,再進而殘害子女的生命成長。這些社會現象,正不斷印證這句老生常談的話:「騙術雖舊,老襯常新!」

究竟甚麼才是家庭兩代關係的基礎?究竟甚麼才是為人父母者必須執着不放的核心信念?

父母與子女交往,不等同於成年人與青少年或兒童相處。對於父母,子女不是普通的少年人,而是自己的骨肉;同樣,對於子女,父母不是普通的長輩,而是自己生命的源頭。無論是照顧年老的父母抑或年幼的子女,本質上都是在照顧自己的過去和將來。不過,所謂照顧自己的過去和將來,不是為了要盡甚麼責任,而是你我與生俱來的權利——能親自照顧父母及子女,其實是人生莫大的福氣,反之若不能親自照顧的話,那將是我們一生中難以承受的無奈與不幸。

父母子女之間應怎樣對待對方,是牽涉到人應怎樣對待自己的課題;因此,對於一般人際關係的理解,絕不足以解釋或解決家庭中兩代之間的種種「恩怨情仇」。叫人上心的糾纏瓜葛,不會出現在陌生人之間的關係,只有對於自己生命中真正親密的人,才有條件引發那些充滿矛盾卻又難以放手的來來往往。可惜,坊間很多關於父母與子女相處的論述,都只是建基於一般人際關係的認知和理解,或是把幼兒和中小學教育部分內容重新包裝的所謂家長教育,而缺乏了家庭關係中「骨肉相連」所呈現的應有視界,如鼓勵父母嘗試與子女「彼此平起平坐」、「讓自己成為子女的朋友」,我經常問:究竟在真實人生中,怎樣的人才會視父母及子女為平輩?你我會選擇少個父親多個朋友,還是少個朋友得回個父親(不是「多」個父親!)?朋友可增減、可替代,但父親卻永遠是那位,亦只有一位!面對這些耳熟能詳卻經不起推敲的慣性說法,我們只可說:實在有太多人習慣以情緒取代思維,隨便跟隊喧嘩,卻不願獨立思考——彷彿身體髮膚都隨在世年月退步老化,惟獨腦袋卻未經使用及不懂使用,仍然保持原狀、幼嫩如初!

即使本意多麼善良,有時也不能彌補錯誤教導對人所造成的傷害,我經常提醒自己:參與教育的人,無論是家長或老師——膚淺、無知、敷衍,都可以成為遺害下一代的罪過!

過去幾年,我有機會在一些講座和大家反思自己為父的掙扎和觀察……希望這些課題能為憂心忡忡的香港家長提供可用的參考,放下無謂的憂慮,並集中身心資源,切實地培育自己和骨肉的生命。人生路途不會因此而變得平坦易走,只望透過這書的內容及建議,有助你踏足一條值得為骨肉堅持下去的人間路。

 

陳廷三博士 香港家長教育學會榮譽顧問

(文字節錄自《父母應有的執着》序言,同時刊載於《文藝通訊》2020年7月號)

 

《父母應有的執着》
陳廷三 著
Cat. No. 3123 / ISBN 978-962-294-783-2

教育潮流五花八門,
為人父母要敢於為子女有所堅持,
有所為,有所不為,
以不離不棄的愛,
讓子女的生命盡情發揮!

父母與子女交往,不等同於成年人與青少年或兒童相處。親子之間的骨肉之親,獨特且不可替代,當中的恩怨情仇、糾纏瓜葛,絕非借用一般人際關係或教育理論便能好好應對。

本書一方面從現今社會的父母處境出發,剖析親職的沉重壓力、從做人子女到做人父母之間的角色轉變、網絡科技普及下的教育變化,另一方面亦指出為人父母應有的角色及態度,從而與子女一起面對局限、培育子女的品格、成為子女的愛情世界導師,得以讓子女的生命盡情發揮,原諒身邊人亦原諒自己。

面對當今的教育洪流、坊間充斥的種種教育迷思,作者鼓勵為人父母者需敢於放下不必要的憂慮和壓力,並為了子女而有所執着和堅持,切實地培育子女的生命,同時亦培育父母自己的生命,在愛中共同成長,彼此生命盡情發揮。

書籍連結:《父母應有的執着》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