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佩芳:〈淺談靈修生活、傳統與當代處境〉

靈修是現今基督教其中一個熱門主題。到底甚麼是靈修?就是透過不同的渠道與操練,修正、轉化人心,助人效法基督,越加活出愛神、愛人如己的生命。靈修涉及生活與生命,不單是內心感覺良好,或只是滿腹經綸,卻眼高手低,知而不行。然而,又切勿將靈修的焦點放在外在行為中。靈修涉及全人:所是(being)、所知(knowing)、所作(doing),但以前者為首要關注。正所謂:有諸於內,形諸於外。

提升靈修、靈命的進路有許多,教會眾先賢的經驗智慧是個大寶庫。鑒古知今,先賢的經驗可以成為我們的「盲公竹」,為我們的屬靈生命提供指導。我尤其喜歡閱讀靈修傳統中那些大師的生命故事——他們的掙扎、轉化、與上帝的相遇,是如此激勵人心!例如:醉心屬世名利與愛情的依納爵(Ignatius of Loyola, 1491-1556),因戰傷臥牀,閱讀了耶穌及聖人傳記而深深醒悟,扭轉了人生!談論神婚(spiritual marriage)的大德蘭(Teresa of Avila, 1515-82),因下車時掉進泥裏而抱怨上主不夠朋友!因「靈魂黑夜」而聞名的十架約翰(John of the Cross, 1542-91)被自己的同門弟兄綁架和禁錮,從而深嘗「黑暗」中的熬煉……作為世上的尋道者和朝聖者,我看到自己與大師們的點點相近,真有喜遇知音同路人的暢快!

除了閱讀靈修經典著作,我也喜歡參考當代學者對大師們的詮釋,這對於領會前人智慧,並應用於今天的處境很有助益。最近讀了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 1950-) 的《聖潔生活: 基督教傳統今釋》(Holy Living: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for Today),很受啟發。他是當代知名的神學家,也是前任坎特伯里大主教(2002-2012),博學多才。除了鑽研神哲學和靈修學,擔任牧職行政,也關注政治社會議題,支援弱勢羣體,提倡和平合一。在《聖潔生活》中,他旁徵博引地闡述當今議題,幫助讀者以更深廣的向度反思:健康、醫治、性、自我認識、靜觀……對,這一切都與聖潔生活息息相關!當中兩段很有意思的說話,與各位分享:

「這完全不是要提出『內在』的轉化比行公義更為重要,而是要堅持我們行公義的時候,需要有清晰的思維和力量。……否則,我們對公義與和平的追求便會變成另一個行使人類意願的舉動,會被人類的自我欺騙蒙上陰影。這兩個呼召是不可分割的:我們蒙召去『祈禱和行公義』,這是新教的殉道者潘霍華所說的,他在1944 年於他的監房如此寫道。真正的祈禱淨化我們的動機,真正的公義必會分享和釋放別人內在的人性,而我們在靜觀與他們的人性相遇,從而發現他們的人性。」(頁107)

「凝望和反思基督的苦難,並不會使我們產生自我割裂的情緒,而是認知到我那套否定生命的邏輯:我用盡各種方法逃避愛,又因為我逃避愛,我把上帝,就是在我裏面的上帝置諸死地,並延長祂的死亡過程。但與此同時,我們凝望和反思基督的苦難,我們便得着提醒:上帝不能被置諸死地,而基督的受難也宣告:上帝在我們存有的核心之處臨在,從沒變改。」(頁203)

教會傳統有很多寶藏,上主對先賢的啟示也可以祝福我們。祝願大家好好掘寶,在充滿挑戰的人生路上,勇往直前,效法基督愛的人生。

 

黃佩芳博士
信義宗神學院助理教授

 

牧靈系列
《聖潔生活:基督教傳統今釋》
羅雲.威廉斯 著                區可茵 譯

 

書籍連結:《聖潔生活:基督教傳統今釋》

 

(文章原載於《文藝通訊》2021年7月號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