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格曼《疫轉新世界》:瘟疫還是憐憫?誰曾知道?

我作為舊約老師,要嘗試把當前的病毒與舊約的「瘟疫」(pestilence; plague)相提並論,並不困難。我當然明白兩者並非絕對等同,但它們頗為接近,足以喚起我們的想像和反思。為了討論當前的病毒與舊約的瘟疫,我查考撒母耳記下二十四章1 – 25節,發現這段奇怪的經文最末出現了「瘟疫」(pestilence)一字,令我驚訝。我用「奇怪」來形容這個敘事,因為「原始」的方式所表達出來的上帝是真實的角色,是參與其中的中介,祂會說話和行動。我們當然可以因此而不考慮這個文本。雖然如此,但我認為這個故事仍然值得咀嚼。

開放想像的邀請

我沒有一刻認為,我們可以從這個敘事直接引伸一些意義出來,是跟我們在生活上實質碰到的病毒危機有關的。聖經很多時不是我們能夠輕易「應用」的。然而, 聖經確實邀請我們作出開放的想像,冀望嚴謹的科學研究能帶來最佳的結果。與此同時,聖經肯定那深不可測的聖潔,既存在於我們最優秀的科學裏,也伴隨這樣的科學,並在這套科學下面支撐着,又超越這套科學。如此,在大衞那滿是交易關係的世界中,根據他的謀算,他知道愚昧的決定和行動或許會引來不愉快的後果。與此同時,他也知道盤旋於我們身邊的聖潔,或作不同的判定。我們野心勃勃,要為現實世界建立秩序,然而我們現正親身經歷這個病毒,可能與這樣的野心有關。儘管如此,我們實踐信仰,一同相聚、祈禱、唱詩、懷有希望,每個交易條件以外, 還有更多和其他的範疇。

人類的狂妄推動全球化的敘事出現,導致地球資源被濫用、弱勢被剝削,有人認為上帝為了挫敗這一切而帶來病毒,這是最不可能的看法。在撰寫這篇文章的那天,我留意到病毒為中國帶來「沒有刻意製造的結果」,即蔚藍的天空,再沒有超出負荷的路面交通所排放出的濃厚霧霾。誰能知道會出現這結果呢?病毒確有可能使我們抑制自己最惡劣的社交習慣,也邀請我們放緩在受造世界中的發展步伐。病毒可能促使我們採用較溫和的方式對待囚犯,對那些被遺棄者更為寬容。我們大可與大衞一同大膽想像:最後要用的字不是瘟疫,而是憐憫。

(摘自《疫轉新世界:幻變疫境中的聖經默想》,第55 – 56, 64 – 65頁)

 

書籍簡介

疫病蔓延,社會文化經濟狀況驟然巨變,縱然我們已疲於奔命,但我們的思緒和想像力,並不完全被壓力、焦慮和危機感所勝。我們渴求亮光,渴求新的語言和意念,讓我們在這舊秩序分崩離析、奇異新世界冒現之際,尋着心靈的安頓,而這些都可以在希伯來聖經中找到呼應!本書將引領你發現,聖經所記載處於「瘟疫」之中的信徒,他們或感徨惑不安,或感不知所措,但在其中的信仰安頓都不是靠賴客觀的解釋,闡述災禍橫逆為何發生,而是指向來自生命之主的召喚,召喚我們更新自我,也更新與造物主之間的關係。

 

作者簡介

華特.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哥倫比亞神學院(Columbia Theological Seminary)麥克菲特斯教席舊約榮休教授(William Marcellus McPheeters Professor Emeritus of Old Testament)、聯合基督教會牧師。他著作等身,包括《蒙揀選之民?》(Chosen?)、《安息有時》(Sabbath as Resistance)、《重建共善》(Rebuilding the Foundations)、Truth Speaks to PowerA Glad Obedience 等。

 

「Light:輕閱讀,大亮光」系列
《疫轉新世界:幻變疫境中的聖經默想》
華特.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 著  區可茵 譯
Cat. No: 1332.03 / ISBN 978-962-294-367-4

 

書籍連結:《疫轉新世界:幻變疫境中的聖經默想》

 

(原載於《文藝通訊》2021年1月號)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