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瑟琳及邦尼《年年總有美意》:活出真我的呼召

無論是宗教或非宗教的著作,都充滿這種信息:人的呼召是在發現真我時找到,這樣的事往往在成年的後期發生。帕克.巴默爾(Parker Palmer)在他60歲時所寫的名著《與自己對話》(Let Your Life Speak)中,講述靠他在成年早期和中期建構出來的假我來生活,怎樣引致抑鬱和身體虛弱。尋找真我的過程與多年來的朝聖之旅相似,一直到他踏入成年晚期,才能完全地活出他所認識的自己。

真我和假我的概念深深植根於基督教思想,主要是保羅的勸勉中:「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西三9-10)上帝或會邀請人在成年晚期脫去那個透過工作、婚姻和人際關係建立的假我。……上帝那無比的愛和憐憫可能正是人在這個時期所需要的恩典,讓他們能接納自己活到這個時刻的生命,並且尋獲平安。這樣,他們就能清除一切障礙,準備好聆聽上帝在接下來的日子所發出的呼召。

基督教靈修類著作的作者也把注意力放在成年晚期的靈性生活上。在這個時期,成長的方式可能比青年期不同。天主教方濟會的神父理查.羅爾(Richard Rohr)形容人生有兩個階段,是按發展程度,而不是按實際年齡區分。第一個階段在於「建造一個紮實的容器」、一個身分、目標,以及為自己的終生承諾和工作所定的方向;第二個階段則透過一種重要的「墜落」出現。根據羅爾所述,必定出現的墜落就是某種形式的「必要的苦難」,一種過犯、一次失敗、一塊絆腳石,是「我們必須掉進去」的處境,意思是「你所承受而不是你自己所做的事」。關鍵的概念是,必須在成年晚期出現的那種屬靈成長,起初不會令人感到那是自己選擇的。

根據羅爾的意思,那轉捩點是釐清、淨化並重新構想「那任務中的任務」,即是人做事的意圖和動機。第二階段的人生是活出真我,即是我們仍作胎兒時為我們繪製的藍圖。成年晚期的任務是要整合—不是否定第一階段的人生,而是分辨出要保留甚麼和放棄甚麼。……

把屬靈旅程分為兩個人生階段的做法不一定切合或吸引所有處於成年晚期的人。可是,這卻能夠表明人在成年晚期經歷多重改變時,能夠以新的方式與上帝建立關係。這種旅程令人有機會覺醒,對上帝有新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也不再是微小、懲罰性或部落性的。那可能呼召人與超越上帝的上帝建立關係。這就是耶穌在黑暗的客西馬尼園所順從的召命根本的奧祕:向未知投降,並且相信上帝仍然在遠處。…… 在面對自己或別人必死這個事實時,死亡就成為一種召命經歷。…… 死亡提醒我們,呼召有時間性,不會持續到永遠:「我需要做些甚麼,來為自己的死亡作準備?」

(摘自《年年總有美意:貫串一生的召命》, 第238-241 頁)

 

書籍簡介

本書涵蓋六大人生季節,把生命故事、發展理論、案例研究、神學反思交織共舞,講論人生中,從孩童、青少年,到青年、中年、成年,及至老年,召命如何出現及發展,解構不同階段之召命差異,分享實踐經驗。作者認定上帝必賜人美好年華,人只需在上帝的心意中尋找生命的目標,就是向着上帝給人的標竿,努力前赴,回應召命。

 

作者簡介

凱瑟琳.卡哈蘭(Kathleen A. Cahalan)是美國明尼蘇達州聖約翰神學院(Saint John’s School of Theology and Seminary)的神學教授。除本書外,她與道格拉斯.舒爾曼(Douglas J. Schuurman)共同編寫Calling in Todays World: Voices from Eight Faith Perspectives,另有著作The Stories We Live

邦尼.米勒—麥理摩亞(Bonnie J. Miller-McLemore)是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羅德斯及卡彭特教席教授(E. Rhodes and Leona B. Carpenter Professor),在神學院及宗教研究院教授宗教、心理學和文化學科。

 

當代牧養系列
《年年總有美意:貫串一生的召命》
凱瑟琳.卡哈蘭(Kathleen A. Cahalan)、邦尼.米勒—麥理摩亞(Bonnie J. Miller-McLemore)合編 / 古志薇 譯
Cat. No. 3411.01 / ISBN 978-962-294-926-3

 

書籍連結:《年年總有美意:貫串一生的召命》

 

(原載於《文藝通訊》2021年4月號)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