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中研讀新約聖經」對談:盧龍光牧師 × 褚永華牧師〈從靈修到研經,從想像到共鳴〉(上篇)

國際知名新約學者麥資基(Bruce M. Metzger)長年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更是英文聖經新修訂標準本(NRSV)委員會的主席,其深受歡迎的入門佳作《新約導論》(The New Testament: Its Background , Growth and Content)最近由基督教文藝出版「增訂版 」。


本書旨在將近代學者的新約研究心得,用淺顯易明的方法向讀者介紹,增訂版除更新內文及新增章節,讓本書更能對應近代的學術發展,更特別收錄褚永華牧師與盧龍光牧師撰寫的兩篇附錄,探討近代福音書研究以及保羅研究近四十年的發展對華人教會的意義。本社特別跟兩位資深牧者學人作訪談,以一窺箇中精髓。

—————————————————

與談者:

林:林嘉洋(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編輯)
盧:盧龍光牧師(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前任院長)
褚:褚永華牧師(香港神學院前任院長)

 

淺談「靈修式讀經」

林:褚牧師在新版的《新約導論》中提到,華人信徒以「靈修式頌讀經文培育生命為主幹,少有以學術研究為基本進路」,這種讀經習慣對信徒有甚麼影響?

褚:那是指現在很多平信徒讀聖經,都用靈修的方式去讀,很少去做一些深入一點的研究, 例如歷史和文化的背景, 他們很少花時間去理解這些東西。 現在信徒沒有甚麼藉口說他不明白聖經, 如果他要明白一段經文是甚麼意思的話, 他可以查到很多東西。 但是我又發覺到在教會接觸一些年輕人的時候,他們和聖經的對話卻是少了。他們不是不靈修,就是不太願意對聖經作深層次的研讀。

盧:我想問題不在於靈修式讀經與否。好像小時候,牧師會教你去問:這句經文對你有甚麼意思?有甚麼應用?對你的靈性有甚麼幫助?乖巧勤力的學生就會運用想像,根據他自身的經驗去想像經文對自己的意思,那些東西與你有甚麼關係。不過,如果你做了二十年基督徒,仍停留在小時候一樣,只靠自身經驗看經文字面意義的層次,那便有必要提升讀經的層次及眼界,以幫助你更深入了解經文意義。

 

林:盧牧師提及讀經中運用「想像 」,如何幫助信徒進入研經的層次?

盧: 舉例說, 有人讀腓利門書15 節, 看到保羅說阿尼西謀暫時離開你, 或者是為了讓你永遠得着他,於是那人就和女朋友在機場告別去外地讀書。那人帶着平安的心回到香港,但最後還是和女朋友分手了,他很失望,因為他認為經文是對他說暫時離別,是要永遠得着這位女朋友。靈修式讀經的好處是你讀經時不會只看文字,你還會將文字應用在你的生活和與上帝的關係上。但是問題在於人只看字面去尋求意義,他便不知道腓利門書中的腓利門是奴隸主,而阿尼西謀是逃亡的奴隸,二人並不是談戀愛,而是一個奴隸主和奴隸的關係。如果讀經者稍微知道多一點,就可以幫助你去想像,想像保羅、阿尼西謀與腓利門三者之間有甚麼關係,保羅希望腓利門如何善待阿尼西謀。這些資料在經文中已展示出來,但你要去想像,要想多一點。想像是很重要的,但不是任你胡思亂想,而是要受經文內容本身的規範。

褚:盧牧師所說的例子好像很好笑,但實際上有很多人用這種方式來想像。至於想像,我想說的是那種受教育的想像(educated imagination),或受規範的想像,有助人們進入聖經中的文學世界。聖經作者所寫的文字,其實創造了一個獨有的世界,例如是文學的世界、社會學的世界、神話故事的世界等,而其中需要你動用很多想像去投入這些世界,以領略當中的意義。受規範的想像不但對讀經有幫助,對你閱讀任何文字都有幫助。受規範的想像可以引導人的思維開闊,提升對文字的理解,亦有助增加吸收能力,我想這種想像值得每個讀經者去追求。想像可以幫助我們去體驗經文,用以前的說法就是所謂「有亮光 」,而有很多書籍都有助我們做到這種層次。聖經是文學,包含各種文體,豐富的想像可以幫助我們更明白和體驗聖經的寶貴。

盧:有些人以為研經就沒有亮光,亮光便一定主觀,這是錯的。神學訓練強調理性與靈性不能分開,研究和提升人與上帝的關係沒有衝突。如果靈修便不研經,研經就不靈修,那麼聖經就會被割裂開來。

 

尋找華人與猶太人的共鳴

林:你們認為新約聖經中,有沒有一些主題是令華人信徒產生共鳴?

盧:兩者的共通性在於身分問題,也就是問:「我是誰?」「我是華人 」是甚麼意思呢?換言之即是身分認同危機。 華人很特別, 因為華人是離散的, 例如新加坡人都不需要說自己是華人,而是說是新加坡人。你可以說他們是華裔, 這是國籍與種族的問題, 香港以前就沒有國籍的問題, 現在才開始提出。 新約聖經基本上都是處理身分問題, 你是猶太人, 就是上帝立約的子民, 這就是你的身分。 不過, 他們將血統和屬靈身分混在一起, 猶太人就是上帝的子民,外邦人一定不是上帝的子民。猶太人由摩西進入迦南應許之地, 到其後亡國被擄, 由以斯拉到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城牆聖殿, 歸回故土, 強調自己是上帝子民的身分, 因為亡了國, 出現身分危機。 人自我的身分很重要,安身立命都在於「我是誰 」。猶太人看重上帝子民這一崇高身分, 即使他們亡國後的社會地位低微, 是奴隸、 亡國奴, 但是只要他們是上帝的子民,他們便可向外邦人昂首挺胸,看不起他們,因為他們是上帝的仇敵。

而保羅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宣講信靠基督,藉着上帝的愛和信實,不只猶太人是上帝子民,外邦人也可以成為上帝子民。猶太人不必自恃對外邦人有優越感,外邦人不可恥笑猶太人,而外邦人亦不必轉成猶太人才能成為上帝子民。由於基督的緣故,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已經被化解了。

 


INFO:《新約導論》作者麥資基長年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直至退休。褚永華牧師就是早年與麥資基在該校結下師生緣,褚牧師在《新約導論》的序言中亦簡單緬懷了這份情誼,以及對他學術研究生涯的啟迪。


 

 


更正啟事:
本文的印刷版錯誤指麥資基教授曾於范德堡大學神學院任教,事實上麥資基教授終生任教普林斯頓神學院,從未曾離開。本社特此更正並向褚永華牧師、盧龍光牧師及讀者致歉。敬祈諒察。


 

本篇為「當代世界中的聖經研讀 」對談系列上篇,下篇將談及〈聖經研讀緒思〉,請點擊閱讀。

 

(原載於《文藝通訊》2023年7月號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