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恩處:也談「耶和華」的改譯

丘恩處

從今年五月的《文藝通訊》,讀到許鼎新牧師的〈關於神的名字「耶和華」的改譯問題〉後,為免再引起神名問題的爭論,曾決定閉口不談此事。六月回到紐約,見到四月十四日許牧師的來信和附稿,盛意拳拳地要筆者對此加以「指正」。當時為全家卅二人六年一次在加州的團聚,以及撰寫和參與七月底廣州大學主辦的「明清以來中西文化交流與嶺南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而忙,故未即行回覆。許牧師是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數十年的老教授,為當今國內舊約的專家,既已有此囑咐,謹遵命在此為其大作寫一腳註,並表達個人一點淺見,藉以向主內長者討教。

首先聲明:「耶和華」這詞使用已約五百年,許多詩歌和儀文都用此神名,積習難返;上帝的心比我們的心大,「耶和華」雖然是錯譯,祂也知道我們用這詞時是在稱呼祂,故此不作改譯根本就不成問題。既然有人提起了,我們便應先從學術方面作探討,待多人明白此中原因,又慢慢地自行改正以後,也許就積成正確的習慣,而不會有爭論的發生了。這也是筆者附和許教授撰寫此文的主因。

歷史源流

從學術上探討的話,那呼召和保護亞伯拉罕,並與他立約的神,就成了以撒父親的上帝(創廿六24),雅各父親的上帝(創四六1-3),摩西父親的上帝(出三6)和以色列人祖宗的上帝(出三13, 15)。祂名叫甚麼?摩西受召時還不知道。摩西為向百姓證明他的受召,要求知道召他之神的名字時,上帝才啟示AHWH這第一身單數的名字(出三14),然後就要摩西向百姓宣示:「YHWH(第三身單數)你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YHWH是我的名,直到永遠。」(出三15)

從猶太文化傳統來說,以上是以色列人北方的傳統。他們原本慣用的神名是Elohim(神/上帝),到摩西受召時,才知道真神的名字是YHWH。可是,以色列人南方的傳統卻認為:亞當固然是人的意思,但他是屬土的(創二7;三19);等到亞當另立的兒子塞特所生的人──以挪士(以挪士也是人的意思,卻沒有了塵土氣)起,人就呼求YHWH的名了(創四25-26)。所以南方的文獻,神的名一向主要使用YHWH。另一方面,以色列祭司文獻的神名,卻以Elohim為始,到亞伯拉罕受召時,開始用El Shaddai(全能的神/上帝;創十七1)這名字;到摩西受召時,才將YHWH這神名啟示出來(出六2-3)。

北國以色列於主前第八世紀為亞述人所滅,十支派的人民雖散失於被擄之地,文獻卻被帶到了南方,因此而有YHWH Elohim聯用的神名出現。主前第六世紀南國猶大被巴比倫人所擄之後,為免敵人譏笑他們的神YHWH不濟事,以致遭人所擄,因此避諱而改以阿多乃(Adonai,我主或可尊敬的主)來作稱呼(參詩一三七1-4)。逐漸地,YHWH此神名的正確讀音就失傳了;而且這種免遭敵人譏笑的避諱,慢慢轉變為對神名敬畏的避諱,以致祭司利未人或長老在會堂仍然讀這詞為阿多乃,一般百姓卻不敢這樣稱呼,卻說「那名字」或「那四個字母」代替。到主前約第二世紀末葉法利賽人得勢之後,甚至對Elohim也作避諱,而以「天」代替。這就是為甚麼以猶太人為讀者對象而寫的福音書──馬太福音,會把「上帝的國」改用「天國」的原因。

YHWH的字義和讀音

這詞的字根是HWH。古體希伯來文HWH和HYH相通,含義是「有」或「是」的意思(即英文的Being或Be)。因此YHWH也有「祂是萬有之源」的含義。為這原因,中文的「我是自有永有的」(出三14)這翻譯,就包含了上帝是時間、空間和萬物根源的含意。不過,出埃及記三章十四節的第一身單數AHWH之所以在十五節改成第三身單數的YHWH,不單是文法上的需要,也包含了尊敬的意義,正如西方人尊稱王為His Majesty一樣。因為YHWH不單是萬有的根源、創造主,更是統管諸天萬物的君王和主宰。

在諱讀這神名的習慣積成之後,猶太人不單只讀這詞為阿多乃,YHWH真正的讀音也失傳了。猶太人不但在習慣上諱讀YHWH為阿多乃,在抄經時也把阿多乃的字母用較細字體抄在YHWH上面。等到提比利亞學派的母音系統(把母音符號寫在子音字母之下的系統)佔了上峰之後,馬所拉學者(Masoretes,6-11世紀,把舊約經文加上母音和註釋的猶太學者)便把阿多乃的母音放在YHWH的下面,來代替原先放在YHWH上方的阿多乃子音字母,目的同樣是提醒讀經的人對此詞要諱讀為阿多乃。十字軍東征到文藝復興的時代(11-15世紀),在「回到本源去」的口號下,歐洲有很多人研讀希伯來文聖經。這些人或因不知道對YHWH這詞的諱讀,或是不尊重猶太人的諱讀,便按經文所抄的,把YHWH的子音和阿多乃的母音連起來讀。因為Y的原文Yod和拉丁文的J為同音,W的原文Wow在拉丁文切音為Vov,故此全字在拉丁文便切音成了Jehovah(耶和華);轉成英文切音的話,便應是Yahowah了。

後期因為有些基督教學者知道YHWH的諱讀,而讀成阿多乃,另些人則照樣讀成耶和華,為免造成混亂和使之與猶太教有別起見,教宗猶流二世(Julius II)於一五○六年詔諭,將YHWH一律讀成Jehovah。中文「耶和華」的錯讀,就是這樣來的。

YHWH的改譯問題

猶大國於主前第六世紀被擄之後,人民就跟從所在地的兩河流域居民講說亞蘭話,以致在一百多年後,以斯拉用希伯來文向百姓宣讀律法書時,都得要翻譯了(尼八8的「講明意思」,原文是「翻明意思」)。這樣,YHWH在諱讀為阿多乃之後,其原來讀音就更無法可知了。主要原因還是希伯來文原來只有子音字母,而無母音;甚至到耶穌時代,還是這樣。讀音只靠前輩口傳的語音(甚至今日耶路撒冷的希伯來文報章書籍,也還是只有子音的文字)。為使平民百姓,特別是會堂長老,能夠正確讀出希伯來文聖經起見,從主後第二至第六世紀之間,就有三種母音系統(巴比倫、巴勒斯坦、提比利亞)分別以不同的形式發明出來。提比利亞的母音系統比較實用,而且有馬所拉學者加以發揚,這一派的希伯來文母音就流傳到今日還為初學希伯來文的人所使用。

希伯來文母音普遍為初學者使用了,可是YHWH的母音仍然在希伯來文聖經上附注了阿多乃的母音,藉以提醒人要作諱讀,原來的發音仍然是無由知道。近代的學者,依據一些個人名字與這神名連用的前置字或後置字Yah、Yahu和Yehu等,而推測YHWH的原來發音可能是Yahweh。因此而有了中文的亞衛、耶畏、耶威、雅巍、雅威等的音譯詞出現。

許教授所提到的,八十年代國內出版的《宗教詞典》和《辭海》之所以將Yahweh譯成「耶赫維」,大概是編者對希伯來文不甚了解。原來希伯來文的h很易被約化(assimilated)而不發音。例如Yehuda的音譯不是耶戶大,而是猶大:Yiremyahu的音譯不是耶利米耶戶,而是耶利米;Eliyah或Elijah不是以利亞赫,而是以利亞。

在翻譯原則上,專有名詞應音譯,普通名詞應意譯。所以筆者在早期曾將Yahweh音譯為耶慧,其後為從眾又改用雅威。許教授所提議的「耶和威」,固然和傳統錯用的「耶和華」有相近之利;但因既知「耶和華」是錯譯,而「耶和威」卻既非音譯亦非意譯(因中間所用的「和」與耶赫維的「赫」相若,並非音譯希伯來文所必須),似乎就不能達到改進的作用。筆者在參與《中文聖經註釋》之初,考慮到希伯來文的Elohim,希臘文的Theos,拉丁文的Deus和英文的God,都沒有按音譯的原則,而是中譯為神或上帝,因此也就從眾而將Yahweh中譯為「上主」,藉以表達YHWH的原意,因祂是那至上的萬有之源的創造主。這也是《中文聖經註釋》這套書,之所以將「耶和華」改用「上主」的主要原因。

 

(原刊於《文藝通訊》2002年9月,第二十三卷第五期)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