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連複調音樂中的和應:透析舊約/希伯來聖經意義的14個主題進路

面對舊約聖經,不論個人研讀,或是在教會中夥同弟兄姊妹研讀,想必曾遇上一個頗難纏的問題,就是舊約書卷涵蓋的情節、人物、地點、時代、種族均十分多樣化而豐富,有如複調音樂,研讀時不知如何入手,領略當中意義。細緻逐卷研讀,不難對以色列民族史詩及英雄故事留下深刻印象,但卻容易見樹不見林,只是要見樹亦見林,具質素而深入淺出的材料卻不易覓尋。面對此難題,《聖經的意義》(The Meaning of the Bible)或許是一條意想不到的出路。

本書兩位作者奈德格(Douglas A. Knight)和黎艾美(Amy-Jill Levine)點出,研究聖經常見採用以下三種進路:(1)時序/歷史進路,從歷史最早期一直順序討論至最近期;(2)文學/典籍進路,即按聖經編排,由創世紀一部部讀完整部舊約;(3)神學進路,以神學的核心觀念,如「盟約」或「救贖」貫穿全書解讀。兩位同樣為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猶太研究教授的作者指出,以上三種聖經研究進路雖然可行,但他們在實際教學時發現,這些進路容易忽略在舊約中重複出現的課題,亦較難突出聖經如何處理一般受眾極度關注的議題。故此,他們另闢蹊徑,以主題進路出發,以跨文本的方式,就同一主題將分布於各聖經書卷的文本集合一起比較審視,加以詮釋,並且他們將主題進路跟前述三種進路的研究成果融會貫通,深入淺出地呈現出來,發掘蘊含在聖經中豐富多樣的意義。

 

主題進路解讀聖經

主題進路解讀聖經固然並非本書首創,但少見如《聖經的意義》般以這麼具規模的篇幅,卻仍能化繁為簡處理整部希伯來聖經。更為難得的是兩位背景相近卻又志趣迥異的聖經學者,以對話的方法進行寫作:一男一女,一位專精法學,一位主力文學與性別研究,二人合力著作,不但撰寫自己的部分,亦審閱對方的部分,互補不足,相得益彰。

《聖經的意義》共十四章,分四部。第一部1-3章以廣闊的層面,述及聖經故事中的歷史、文學及地理。第二部4-8章探討聖經子民的傳統概念:律法與公義、神性、膜拜、創造及至天啟。第三部9-12章討論聖經子民在世的現實問題:自我與他者、性慾、政治與經濟、散居。第四部13-14章圍繞聖經中的思想傳統:先知和歷史學家的批判傳統及智慧傳統。

 

律法與公義

基於主題進路的解讀方式,其一好處就是既能深究經文所指向的歷史時空,亦能勾勒其核心精神,如此,讀者更容易掌握聖經就某特定議題的多重觀點,亦因而更易於跟現況作比較關聯應用。近年香港社會愈趨關注法治的理念及實行,或是種種因法規而衍生的執法問題,《聖經的意義》第4章便討論到聖經世界中律法與公義的起源和本質課題。律法是希伯來聖經重要的組成部分,五經中幾乎有三分之一篇幅由律法組成。律法的最終源頭是上帝,因此可說是自然法(natural laws);不過是由摩西頒布給以色列民遵守,並與以色列人的社會、政治及經濟息息相關,如此亦算由人制訂的實定法(positive laws)。不過,聖經律法並不一定與古以色列人社羣所運作的法律相同。聖經中某些成文的律法,可能只反映某些精英羣體(如祭司)的行事要求,與鄉民之間約定俗成的法律習俗並不一致。

此外,在探討懲罰罪人時,聖經律法的基本原則是「以眼還眼」,或可稱之為「同態復仇」(lex talionis)。雖然從現今的標準來說,這懲罰原則既殘酷且野蠻,但在聖經時代它所主張的其實在於懲罰應該與罪行符合,約束懲罰或報復時使用過分暴力的傾向,避免暴力螺旋式的上升。在古以色列鄉村和部落,都會設立與罪行相應的懲罰和賠償制度,使受害者(若仍生存)恢復他先前的景況,或給予受害者(若去世)的親屬感受到公義和得到解決。

 

自我與他者

又例如在第9章探討羣體的自我認知及對羣己劃分的理解。對於散居在外,或受外邦統治的人來說,如何保持羣體自我身分的問題顯得攸關重要。這章提到當以色列從一個主要以宗族、支派或民族為基礎的羣組擴展成一個國家,它不斷地重新定義自我和與他者的關係。經過巴比倫人十八個月的圍攻,南國猶大在公元前586年終告淪陷,聖殿被毀,宮廷以及很多民中精英流放在外。在這時期,以族裔或血統作分野的猶大族人(Judahites),開始轉變為以定居地來源劃分的猶大地人(Judeans),及終於成為以宗教信仰和實踐為主要標誌的「猶太人」(Jews)。

保持社羣身分的黏合,要有共同的故事及共同的實踐。在後被擄時期,百姓的故事和法規都給編纂成單一的律法書(妥拉),他們書寫歷史,並且收集先知文本並組織起來。這樣,百姓自覺承襲並分享一個共同的歷史,把屬於不同支派的他們互相結連起來,回到共同的祖先和在出埃及、西奈山並大衞家君主政體中的共同經歷。除有共同的故事,他們還有共同的實踐:守安息日、守節期、行割禮、飲食禮儀、潔淨儀節習俗等。藉着這些日常習俗,他們抗拒受周遭的外邦環境同化,標誌他們的身分,鞏固他們彼此的關係,以及他們與上帝的關係。

除了以上的主題,《聖經的意義》中仍有非常豐富的主題內容,值得我們繼續發掘。閱讀《聖經的意義》,就如閱讀聖經那樣,最好不要止於單獨去讀,而是置於羣體之中,與羣體中的人一起閱讀,一起討論,並且嘗試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連上關係,從而為羣體的現實處境尋找出路。

 

施為 吳蔚芹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編輯

 

聖經與當代世界系列
《聖經的意義:主題進路解讀希伯來聖經》
奈德格(Douglas A. Knight)、黎艾美(Amy-Jill Levine)著
蕭兆滿 譯
Cat. No. 459.05
ISBN 978-962-294-291-2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