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對談:〈跨界.靈性.傳統〉

對談編輯:江程輝()、吳蔚芹()、黃嘉莉(

:我們這個夏天將要出版的兩本書:《聖潔生活:基督教傳統今釋》和《福音派、聖禮派、五旬節派:為何教會崇拜應三者兼備》,當我在讀它們的時候,發現原來兩本書有些元素是不謀而合的,書中內容均指向「跨界」、「靈性」、「傳統」。不知道兩位如何看這些特質以及這兩本書的共通點?

:同意你說跨界這一點,《聖潔生活》作者威廉斯(Rowan Williams)的文字常常會橫跨神學和信仰的不同向度,也會跨界涉及語言學、文化研究等範疇。如他在《聖潔生活》第7 章探討有關靜觀的課題時,談到在英國處境中有團體推動讓小孩子接觸靜觀,帶來莫大的裨益,這樣不單擴闊了我們對靈性操練適用年齡層的看法,甚至更將靈性和使命、社會服侍連結起來。威廉斯打破了靈修主要關乎一己私密經驗的想法,他指出靈性修為必不可少的,是包含面向羣體的層次,亦跟眾生和整個受造世界有所關連,這樣的看法點破了關於我們對何謂「靈性」的定見。

 

:若《聖潔生活》有以上的特色,不知道《福音派、聖禮派、五旬節派》是否也可以用「跨界」作為貫穿?

:《福音派、聖禮派、五旬節派》所談的,跟以上有相同,也有相異之處,其主題較接近不同宗派教會之間的「跨宗派」。一般來說,我們感覺上會認為福音派高舉聖經,聖禮派重視聖禮,靈恩派重視靈性經驗,但本書作者史密思(Gordon T. Smith)就認為這種「覺得教會就只能是如此」的分類並非必然。他提到,事實上沒有教會不重視聖經,也沒有教會不在一定程度上施行聖禮,如洗禮、聖餐,也沒有教會完全否定靈性經驗,作者質疑將教會嚴格地分門別類,會忽略了彼此之間只是着重點的不同。

基於這種理解,史密思呼籲讀者應多了解那些有別於自己宗派的教會,明白對方為何會有那樣的側重點,別人為何用那項特質來強調自己,並由此體會到,健康的信仰應該三者不能缺一,由此而引申的是,信徒培育(Christian formation)不該只傾向於上列三者的其中之一,更應該嘗試在不同特色的教會間互相學習。

 

:那麼這種融合不同信仰實踐的交流能如何體現和實踐出來?

:他提到不同宗派其實是用不同方式回答「如何與基督聯合」的問題,也就是如何達致「我在基督裏面,基督在我裏面」(abide with Christ,參約十五4)這個課題,不同特色的教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分別認為讀經、聖禮、靈性經驗就能通向與基督聯合。

史密思書末提出的總結,是探索三種元素並行是否可行,例如是否可以加強着重升天節、聖靈降臨節這些教會節期,同時發掘對三種教會的意義?又例如對教堂空間的佈局,如聖壇位置的放置,是否能多花心思。福音派教會是否能多點着重聖禮和靈性經驗,同樣道理亦適用於着重聖禮和着重靈性的教會。

:照這樣看來,兩本書皆可說是提出信仰的「跨界」,即不能單以一種視野去觀照和理解信仰,分別在於《福音派、聖禮派、五旬節派》較傾向於歸納出一些原則,從個別類型的教會經驗中提取一些原則,然後尋找不同的可行方法,將原則實踐出來。

而《聖潔生活》則呼應威廉斯的神學特色,是思辨式但不流於空泛談論信仰,進到具體場景中,卻不停留於一點,而是在一點中看見整個脈絡、整幅圖畫,從整幅圖畫疏理點與點、線與線之間的關聯,縷述其中的敘事、經驗、歷史,發掘當中的多元性,重構你對那項信仰範疇的認識,從而達致「跨界」。

:同意你說這兩本書的共通之處,但想補充多一點,就是它們不單單以個人經驗看信仰,而是從集體、羣體、合一的角度看信仰,我想這十分值得留意,也是值得不同教會借鏡之處。

 

 

Worship+
《福音派、聖禮派、五旬節派:
為何教會崇拜應三者兼備》

高登.史密思(Gordon T. Smith) 著 / 區可茵 譯
牧靈系列
《聖潔生活:基督教傳統今釋》
羅雲.威廉斯 著 / 區可茵 譯

 

書籍連結:《福音派、聖禮派、五旬節派:為何教會崇拜應三者兼備》《聖潔生活:基督教傳統今釋》

 

(原載於《文藝通訊》2021年7月號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