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摩天輪》、《大限》:兩本書,教曉我們學習人生中的第一課和最後一課

生命,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交織而成,而其中兩類故事,往往特別牽動我們的思緒與想像,也就是那些關於起始和終結的故事。本社新近出版的兩本書,《美德摩天輪:教父給教子的十六封信》The Character of Virtue: Letters to a Godson)和《大限:信仰人的感悟與選擇》,雖然課題大異其趣,但探討的恰恰是生命中始與末的兩端,人生中要學習的第一課和最後一課。

迎向啟始:給教子談德性的信

對實行教父母制度的宗派而言(如天主教會、聖公會),洗禮被視為「入門禮儀」的一部分,Rite of Christian Initiation,其英文名直白地指出這儀節的本質,Initiation,意指啟動。《美德摩天輪》的寫作背景,就正正是關於在主內生命的「啟動」。本書跟侯活士其他著述相比,有着別樹一格的寫作形式和格調。這是他寫給教子羅理思的一系列信函,從他受洗日周年開始,每年一封,持續了十四年。每封信都以一種美德為主題,涵蓋廣被視為重要的美德,如良善、正義、勇氣,也有不那麼經常為人視為美德的生命特質,如簡單和堅毅(constancy)。

這部由信件結集成書的作品之所以特別,其一在於有別於侯活士一般學術或嚴肅的著述,在本書中他以一種向孩童/青年娓娓道出生命實相的語調,更親切而細膩地闡述他在四十多年間神學生涯中的主題,例如習慣的形成,諸種美德的共通與相連,以及教會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但更特別的是,這本書是關於一個退而不休的神學家,向屬靈生命剛啟始的青年人,論說基督徒生活的精義所在。這種對話並不泛泛而談,抽離於生活的實況與社會時局的趨勢,每封信都緊扣着具體的時空背景,這在在顯示了侯活士的信念,即美德不是抽象的、在理想中的構作,而總是有血有肉地在羣體之真實相交中實踐,也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時空下呈現。

趨向大限:不流於抽象的生死感悟

若說前書是關於生命第一課的探討,同樣地,《大限》就是對生命終章的「落地」探究。這本書由主編陳佐才精心編纂之多篇文章組成,不以高言大智泛論死亡,而從實在的基督信徒經歷中疏理死亡作為人之大限的種種。

全書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由多位生命曾綻放精彩光芒的信仰人分享其心路歷程,這些心聲或來自陪伴旁人面臨大限的同行者,或是出於自身臨近生命盡頭時所抒發之情感,內中既有溫婉而堅韌的文字,道出面對死亡時的苦楚與超越,也有至親面對死亡而感悲從中來,亦有即使身患危疾,仍能豁達坦然面對。後部分則讓我們知道面對大限時,我們不單單被動地接受,還有着能動性,可以從多方面選擇應對之道,眾位來自醫護、牧靈、法律、教育、禮儀等不同範疇或界別的朋友,就死亡的選擇給予精煉而寶貴的提議。全書以多聲道言說「大限」,領我們直面死與生的複雜難解,也讓我們明白面對生命之將盡,沒有一套公式讓我們跟從,吾人只能從其中領略生與死之間的智慧。

生死之相即不離

生命之綻放,跌跌撞撞的開始,蘊含着無以估量的可能,生命之消逝,最終的結局,往往動人心弦。弔詭的是,當我們想深一層,實不難發覺人世間其實所有生命故事的始與終,均不是戛然而止的。

我們的生命的起源故事其實不是起始,而是已然延續着前人的故事和走過的路。我們生命的終結也不是終結,因為路過人世間這一趟旅程有意無意留下的痕跡,自有後來者繼承。

 

吳蔚芹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編輯

本文原題為〈生命.故事之始與終〉,刊於《文藝通訊》2019年10號。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