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明:〈基督教出版業的「危」與「機」〉

基督教書籍出版及銷售愈來愈困難,近十年的情況尤其明顯。讓筆者從三個現象説起:一、基督教書室數目大幅減少;二、基督教書籍銷量下滑;三、網絡平台興起。這三個現象的出現各自牽涉了不同的外在因素,但同時三個現象之間互為影響。

讓我們先看看書室數目減少的情況。租金上升大幅增加經營成本,疫情及移民潮使銷售額減少,成本增加、收入減少引致經營環境困難,這是香港零售業普遍面對的問題,基督教書室作為零售業一員難以獨善其身。對基督教出版社來説,書室數目減少削弱了實體書的曝光機會。出版社要靠其他方法進行推廣,例如大型書展、講座、課程、學校及教會書攤等等,務求增加信徒接觸實體書的機會。另一可行的出路是透過網店銷售實體書或電子書。

另一個現象是基督教書籍銷量下滑。除了以上提及的原因(書室數目減少、疫情、移民潮)外,在社會急劇變化的情況下,信徒希望透過閱讀反省現況、尋找出路,因此期望基督教出版社能出版更貼近香港社會狀況的書籍;相對來説,傳統出版物的吸引力相對下降。再者,不少讀者向我們表示家中已沒有位置放置書籍,盡量都不會購買實體書。對基督教出版社來説,要確定初版印量實在愈來愈困難;十年前一刷2000本是等閒事,現在決定印1000本也要思前想後,要考慮的不只是印刷費還有倉存的考量,一方面印數太少會大幅增加每本書的製作成本,另一方面貨倉位置實在有限,出版社往往陷入兩難。

第三個現象是互聯網的興起和手提智能電話的盛行。筆者記得十多年前無論在巴士還是地鐵車廂內,均會看到有人拿着書本閱讀;現在大家都是低頭看手提電話。當然,看手機並不代表現代人不再閱讀文字,有人甚至指出網絡平台興起使現代人閱讀更多文字(以字數計算),不過人們吸收的資訊往往更碎片化,人們很少再一本書一本書從頭看到尾,更多的是一則一則新聞、一則一則消息、一小段一小段文字來閱讀,正如高銘謙博士所言,在互聯網上一千字的文章已經需要附加標題「長文慎入」。網絡平台興起帶來另一個問題是「免費」資訊隨手可得,平台而不是資訊提供者成為最大受益人;當讀者習慣了免費取得資訊,要花錢購買書籍的意欲便相應減低。

電子閱讀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筆者卻認為,發展了這麼多年,電子閱讀器仍未完全成熟,距離普及還有一段相當的距離;至少電子書仍未大幅取代實體書的市場,不同閱讀器平台仍在「戰國時代」,彼此爭奪市場佔有率。筆者預期,或許到將來某個時刻,書本銷售不再以「一本書」作為銷售單位,而是以「一課」、「一頁」或者以某個字數作為單位,就好像音樂銷售由光碟過渡至串流音樂一樣。而基督教出版社的角色,則要由實體書的印刷及發行,逐漸過渡至知識銷售電子平台。

 

鄭俊明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市務總監

 

(原載於《文藝通訊》2023年1月號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