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聚焦|為何「我們仍在寫作」 對影像/書寫/媒體/出版的凝思

當代社會,信息傳播正經歷巨變。社交媒體如 YouTube、TikTok 等,憑藉即時視像與碎片文本,迅速佔據公眾注意力。相較之下,為知識傳遞與文化傳承而寫的書籍等傳統印刷媒介略顯沉寂。然而,深入探究傳播本質──形式與內容的辯證關係,我們或會發現,即便在視像文化與簡短信息高度發達的今日,書籍這一古老傳播形式,仍承載無可替代的價值與使命。本文從多元理論視角,剖析媒介形式(form) [...]

文藝聚焦|「寫作」作為志業:侯活士的啟迪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 Max Weber)曾以「學術作為志業」為題,談論做學問的志向。他指出,學者不應該只視學術為一份職業或謀生手段,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志業」,需要懷有熱情和使命,來追求知識的原創性和社會貢獻。當編輯邀請我為「我們仍在寫作」這主題撰文時,我自然從志業的角度想,我怎樣看寫作?我有視它為一種志業嗎?基督徒學者又有何寫作的志業?

吳蔚芹:〈智慧的累積與淬煉〉

年前我們曾邀請江大惠老師寫庫希納,緣起固然是因當年出版《約伯記釋讀:當好人遇上壞事》,為讀者們引介這位猶太拉比的智慧,但江Sir交來的文章〈還我尊嚴〉, 提到庫希納對約伯記四十二章6節的新釋,不單止帶領我們一覽無遺的概覽庫希納的重要著作,更是一針見血的點出其著作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之特點......

潘正行:〈潘霍華:教會青年工作的行動綱領〉

「青年工作如何?」可說是近年教會內最常談及的議題。當教會想去開展青年工作時,不期然第一個想法就是要雇用一名較年輕的同工去幫忙,因而教會就出現了一個新的職位,名叫「青年工作者」(youth worker)。但究竟教會是如何看待青年工作?《青少年牧者潘霍華》(Bonhoeffer as Youth Worker)的作者路恩哲(Andrew [...]

1 - 2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
кракен даркнеткракен даркнет кракен зеркалокракен зеркал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