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人總會有遇到逆境、彷彿事事與自己對着幹的境況:身心不安,親友不和,社會不寧……身處大環境的災難,如饑荒、戰亂、瘟疫,更不是人單憑己力就能幸免。面對這些苦難,我們作為基督徒也許更加需要懂得如何自處,思想當中對我們及世界有甚麼意義。
信徒要正視苦難
侯活士在《美德摩天輪》中,每年都給年輕的教子寫一封信,講論基督徒生命中的一種美德。在他於教子受洗當天寫的第一封信,他想每一名基督徒都想清楚,基督徒是在怎樣的處境之中當一個有品德的人。他語重心長地提醒:在現今的世俗化社會中,作基督徒不會受讚賞,也不要假設社會的想法與做法可以幫人做個好基督徒。(頁30)隨後他談及潘霍華對苦難與基督徒身分的觀察,直言:「基督徒看不到納粹黨暴行的其中一個理由,是他們早已將苦痛視為陌路人。他們渾然不自覺地、巧妙地迴避患難,結果喪失了活出基督生命的能力。」(頁31)侯活士甚至勸勉教子要格外留神,因為他們所處的花花世界在很多方面甚至比潘霍華的時代更險惡。
侯活士的意思, 不是要跟潘霍華比較,看哪個時代較苦,而是提醒教子,基督徒要正視他身處時代的苦難,要看見我們這時代的社會暴行,千萬別以為我們的人生可以免於苦難。他祈求教子所要面對的苦難,都是出於他作為基督身體(教會)一分子的身分。
當好人遇上壞事
看不見締造苦難的暴行、巧妙地迴避苦難……這些又是否現代普遍教會或信徒的寫照?當我們安慰人,說苦難總有上帝的美意時,是否只是「天降大任於斯人也」的基督教版本?也許不用親身經歷,只是耳聞目睹苦難如何折磨一個人時,我們都會打從心底裏希望,上帝不要這樣「看重」我們。如果你跟對方說:「上帝叫你受苦為了令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相信不少人若能選擇,都寧願不用受苦,做一個平凡普通的好人便夠了。
說到苦難,我們不免會想到約伯記。我想,若果不以約伯記一、二及四十二章的約伯寓言作詮釋框架,而純粹看約伯詩歌( 即伯三至四十一章),現代的信徒大多會較認同約伯三友的話,多於約伯的話。庫希納《約伯記釋讀》的精彩之處,在於他單單用上談論上帝善良與否的三個陳述句,即:上帝是全能/上帝是全善/約伯是好人,便清楚指出約伯和三友辯論的主要重點。他們的糾結並不在於上帝全能方面,而是究竟上帝是全善(三友看法),還是約伯是好人(約伯看法)。(頁52-53)約伯的掙扎在於他找不到自己犯了甚麼罪,以致要承受這不合乎比例的苦難。約伯和三友都在乎上帝與人之間既有的道德秩序,即因果報應,如此他們才難以安頓約伯無辜受苦的這個異數,他們都期望找到一個說法足以詮釋約伯的苦難。
上帝與人一起受苦
庫希納《約伯記釋讀》另一精彩之處,在於他對上帝在旋風中兩次向約伯顯現的詮釋。(頁153-179)上帝以創世的詰問,引導約伯從視自己為苦難問題的焦點(我為何無辜受苦)抽離出來,繼而以「力威亞探」和「比蒙巨獸」(分別代表混亂元素和人的生命力量),令約伯看見上帝如何與人一樣努力面對人間苦難,以締造上帝和人的種種美善(上帝如何與人一起受苦)。(頁217-218)
這種從自我轉向上帝的取向,實在跟布魯格曼《疫轉新世界》中的主旨異曲同工。布魯格曼在2020 年出版《疫轉新世界》一書,帶領讀者從聖經中默想瘟疫對我們的意義。全書共七章,第四章論及瘟疫與禱告,第五章則透過文學分析詩篇七十七篇,指出詩人的目光從自我投向上帝的「轉向」。這兩章可說是整本書的樞紐,由默想人在疫情中的狀況(一至三章),一百八十度轉向至上帝的新事及受苦(六至七章)。他一方面指出人在疫情過後,往往只想回復舊觀,然而他挑戰讀者要敢於想像「新常態」,因為上帝要做新事。另一方面,他亦透過羅八22 及賽四十二14-15,提醒讀者不要以為迎接新景象是不帶痛苦的,而是像婦女分娩陣痛時飽受煎熬,其痛苦的深入程度,無論對創造者或受物者而言,都無法安靜或安然渡過。(頁137-139)
人面對苦難,最大的安慰也許並非上帝賜力得以勝過苦難,而是體會到上帝如何在苦難中與我們一起同在同行,同甘共苦。但願我們在疫情過後,都能如約伯般感歎:「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四十二5)
施為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編輯
Light: 輕閱讀.大亮光
《疫轉新世界:幻變疫境中的聖經默想》
華特.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 著 | 區可茵 譯
Cat. No. 1332.03 /ISBN 978-962-294-367-4
《美德摩天輪:教父給教子的十六封信》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著 | 黃大業 譯
Cat. No. 1333.02 /ISBN 978-962-294-361-2
《約伯記釋讀:當好人遇上壞事》
哈洛德.庫希納(Harold S. Kushner)著 | 黃杰輝 阮雅瑜 譯
Cat. No. 1183 /ISBN 978-962-294-247-9
書籍連結:《疫轉新世界:幻變疫境中的聖經默想》、《美德摩天輪:教父給教子的十六封信》、《約伯記釋讀:當好人遇上壞事》
(原載於《文藝通訊》2022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