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內容介紹
我們遊遍四方,進入羣體,與神聖相遇。
從亞伯拉罕、到耶穌與保羅之行,從中世紀朝聖客到今日環遊世界的旅人,行旅都滿有深刻的宗教意涵。正如作者說,行旅可象徵整個信徒生命,尤其在這個全球聯繫緊密、跨國旅行興盛、宗教接觸頻繁的時代。作者從不同面向談行旅,諸如觀光旅遊、流浪、朝聖、移民等,探討權力與弱勢在其中的位置。作者剖析深入淺出,把行旅作為基督教信仰核心的不同故事娓娓道來。其歷史與神學反省提供了紮實的方法,使旅程可以成為真摯接觸,並最終與神聖相遇。
作者介紹
李格爾(Joerg Rieger)
美國德州達拉斯神學院南方衞理公會大學普金斯神學院,現任建構神學温德蘭.科克(Wendland-Cook)教席教授。著作包括 No Rising Tide: Theology, Economics, and the Future(2009)、Christ and Empire: Form Paul to Postcolonial Times(2007)、God and the Excluded: Visions and Blindspots in Contemporary(2001),與康培爾(Don Compier)、郭佩蘭合編 Empire and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New Readings of Classical Theologians(2007)等。
目錄
序/大衞.詹林
引言
01 客途經驗:行旅、旅遊、移民
旅遊業
移民
行旅的兩個觀點
02 猶太基督教傳統的客途經驗:行旅的神學反省
舊約行旅
新約行旅
行旅的上帝,信心之旅
+ 閱讀更多
03 朝聖與流浪:路上挑戰
朝聖
流浪
相似經驗
04 宗教旅遊以外:另類行旅
尋求雙程路
到那裡去,身在現場
承受差距衝擊
另類行旅──城市宣教
跟隨上帝的腳蹤行
05 行旅作為神學和政治上抗爭與重構的舉措:結論
行旅對現代神學的影響
硬權力與軟權力
行旅成為抗爭形式
客途上的神學
註釋
延伸閱讀
思考問題
- 隱藏
推薦
人生就是一個旅程。我在哪裏?我從哪裏來?要往哪裏去?這三個問題構成了人生與方向三個最基本的問題。相信21世紀是人類自有歷史以來人口流動最頻繁的時代,人基於種種原因走進另一個世界。行旅由不尋常變成尋常的經驗,但其中的信仰與神學含義和可能性,或許我們不大意識得到。本書肯定能開拓我們對行旅經驗的理解,值得你帶着上路。
蒲錦昌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
旅行、朝聖、流浪、短宣需要個人離開熟悉的生活規律,進入陌生的環境,任由它指引前路。
基督徒的人生也是如此。面對未知數時,作者邀請信徒思索:我們要上帝站在我們這一邊?抑或我們站在上帝那一邊?前者固步自封,要上帝解決問題;後者決意跟隨主,碰到更多問題和驚喜,此謂「路上神學」,心靈漸有主的悲憫仁愛,更接近祂的神聖。
區可茵
崇基學院神學院兼任講師
產品資訊
ISBN: | 978-962-294-223-3 |
貨號: | 1328.01 |
規格: | 平裝 / 127頁 / 14.8 x 21.0 cm / 0.23kg / 初版 |
出版日期: | 2014年7月 |
出版地: | 香港 |
分類: | 信徒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