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聚焦 2025-07
「寫作」作為志業
侯活士的啟迪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 Max Weber)曾以「學術作為志業」為題,談論做學問的志向。他指出,學者不應該只視學術為一份職業或謀生手段,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志業」,需要懷有熱情和使命,來追求知識的原創性和社會貢獻。當編輯邀請我為「我們仍在寫作」這主題撰文時,我自然從志業的角度想,我怎樣看寫作?我有視它為一種志業嗎?基督徒學者又有何寫作的志業?
自問不是一個多產的作者,我甚至寫得慢,有時甚至很討厭那種想不通的狀態,但我仍堅持寫作。我看重寫作,
因為我們,特別是教會,實在太需要論述及語言去了解信仰、世界及他人。所以,我看寫作不只是記下一些想法,或一些創作,而是形構一種談論事情的方式,甚至建構一種可以盛載我們生命的神學觀。
最近讀美國神學家侯活士( StanleyHauerwas)的《 美德摩天輪:教父給教子的十六封信 》,我就十分欣賞他用美德倫理學的進路談論年輕人的牧養,特別以基督徒的美德,如良善、誠實及勇氣來培育年輕人的生命,好取代一種教條式的教育法。
作為兩個年輕人的父親,我完全同意,以一種法則及禁制為主的教育法,其實已不大合用。這是一種「消極」的教育法,因為它很多時不是從年輕人的個體生命及成長出發,而只是為方便大人或教會「管理」而設。
法規只適用於一時,但不適用於一世,因它沒有能令生命成長的美德及願景,並藉着羣體生活,內化在年輕人的生命裏。事實上,要年輕人踐行某種美好的價值,必先令他們心悅誠服地相信及經驗某種美德的內容,例如勇氣有助面對挑戰,或良善有助建立友誼,否則,他們不會輕易接受美德價值的培育。
侯活士看重習性的培養(頁 67),因為它決定我們成為甚麼人。但習性的建立不只是頭腦認知上的明白,而是要
透過不同方法,藉身體的操練,如透過慢活、安息或少點接觸手機來建立某些品格,並指出該品格及習性的適切性。例如,侯活士指出,耐性的培育,在一個追求速度的社會是很重要,因它有助建立一種非暴力的信仰實踐,因為暴力源自以最快及方便的方法解決問題。再者,恆久忍耐是愛的實踐,也是基督在十架上的教導,因「上帝拒絕用消滅我們的方法去擊潰我們的悖逆行動。」(頁 69)這些解釋,都叫我們知道,某種習性及品格的重要性,特別它們能回應,甚至挑戰世界的價值。這也是侯活士常常說,教會是要叫世界成為世界,明白自己是需要被上帝救贖的人。
作為神學家,侯活士展現了以學術寫作,作為一種志業的實踐。他的作品替教會信徒,建構一種植根於聖經及教會傳統的論述,而這論述不只有解釋能力,且提供信仰實踐的門徑,好回應時代的挑戰。這論述更加不是一種法規式的否定論述,即禁止這樣做那樣做的宗教論述,而是一種正面積極的生命培育論述。這正是今日社會極需要的價值論述,也是基督徒可参與的公共及文化見證。
駱頴佳博士
從事文化及神學的教研工作者
文藝通訊 2025.07
「我們仍在寫作」
編者語 |書寫的力量
文藝聚焦|在時代更迭中,仍然在寫作的我們:跟新晉作者對談
文藝聚焦|「寫作」作為志業 侯活士的啟迪/駱頴佳博士
主題選書|生死契闊 院牧的前線故事/孫岩院牧
🔗2025年7月號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