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後半葉,英語基督徒在集體敬拜中,改變他們向上帝說話的用語,這在禮儀上是重大的發展。這個改變從根本出發。1960年代,敬拜得以與時並進,放棄古典英語,而改用時下英語。敬拜者向上帝說話時,不再用thee、thou、thy(接近文言文的「爾」、「汝」)。今時今日,許多人會提出其他特質,如音樂和科技,這些特質使敬拜與時並進。
詹姆斯.懷特本身是禮儀歷史學家,1970年代初,他認為僅以新的用字取代舊的用字並不足夠。當代人的世界觀已經改變,這代表採用皇室禮儀中的典雅用語來親近上帝並不合時宜。對懷特來說,「在禱告中採用古代的模式,以向上帝表達崇敬之意」,簡直是與現代人脫節,反映這些禱告並不真實。
由於許多人認同懷特的觀點,所以他們迅速改變禱告中的用語。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不論是即興的禱告、預先撰寫的禱文或有禱告含意的詩歌,都出現巨大的變化。1980年代中期後,所有高踞榜首的當代敬拜詩歌廣泛流行,這些詩歌同樣以新的聖經譯本所採用的當代英語寫成,其創作者專心研讀這些譯本的經文。
1960年代至1970年代,隨着敬拜者開始閱讀新的聖經版本,如《現代英文譯本》(請留意這個名稱),他們也改變禱告和歌頌的方式。
新的聖經版本和禱告的用語相關,這也反映語言趨向口語,聽起來更真確和更真實。當代敬拜採用平白的語言禱告,很有吸引力。禱告者向上帝說話時,應要好像向朋友說話般,也應要好像孩子般真誠禱告,並要自然地表達出來。
敬拜者轉用口語來禱告,感受到禱告是容易的事,禱告也與他們所關注的事情有關,這是當代敬拜其他主要特質。敬拜者為了達至那些目標,遂建立不同的途徑,例如分享那些使他們喜樂和引起他們關注的事情,也會建立小組,在崇拜的尾聲與敬拜者一起祈禱。這種做法通常稱為禱告服事。在當代敬拜中,有幾個途徑方便禱告流出,而其中兩個途徑與會眾不停歌唱有關,稱為敬拜組曲。在當代敬拜的聚會中,詩歌本身是首要的途徑,讓禱告流出。第二個途徑是敬拜者透過這個組曲,在歌頌時禱告,有助敬拜無縫交接,得以進入或結束歌頌的環節。
(摘自《深愛耶穌:當代敬拜簡史》,第113-114頁)
《深愛耶穌:當代敬拜簡史》
內容簡介
本書為當代敬拜此類主題的第一部學術專著,以史學方法研究早期錄音,並直接採訪參與早期當代敬拜的人,深入探尋當代基督教敬拜的起源和發展。作者林瑞峰和萊斯特.魯思均為詹姆斯.懷特(James F. White)的學生,他們藉此書作為崇拜學經典著作《基督教崇拜導論》的必要補充,按該書的架構,填補了崇拜研究的重要空白,其成果對基督教崇拜研究的學生和實踐者均有相當裨益。本書誠然是所有敬拜主領的案頭必讀!
作者簡介
林瑞峰(Swee Hong Lim),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附屬多倫多大學)以馬內利書院鹿園教席聖樂副教授及聖樂碩士課程主任,亦曾於美國德克薩斯州貝勒大學及新加坡三一神學院任教。他亦是作曲家,作品獲收錄於不同宗派之聖詩本。林氏現正與萊斯特.魯思合作,研究當代敬拜的音樂創作過程,新書期望於2021 年出版。
萊斯特.魯思(Lester Ruth),於聖母大學取得崇拜歷史博士學位,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杜克神學院的基督教崇拜研究教授,亦曾於阿斯伯利神學院及耶魯大學神學院執教。在全職教學前,他曾於聯合衞理公會擔任牧師。他就崇拜歷史對現代敬拜的影響的議題深感興趣,所發表的學術論文多以初期基督教會或福音派教會的崇拜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