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臨終病患而設的醫療設施,有的叫安寧病房,有的叫寧養中心,不論名稱為何,也是個希望讓臨終病患能夠寧靜、平安地走到生命終站的地方。在這最後一程,除了病患在身體上經歷紓緩治療,病患與其親友的心靈也需要不同程度與面向的關顧,澳門鏡湖醫院康寧中心院牧孫岩在最新著作《陪你走最後一程:晚期病患全人關顧手冊》裏,分享了幫助病患走過最後一程時,如何在他們生命終章的路途上,種下安慰與盼望。
為素人而設的臨終關顧說明書
「我發現坊間沒有一些讓普通人也能掌握如何支援臨終病人的資料。」孫岩分享寫作本書的初衷。以往,她曾為臨牀牧關教育課程(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撰寫教材,當中卻發現沒有為一般未具經驗的照顧者提供相關基礎指導的資料,遂萌生寫作本書的念頭。她希望為普羅大眾提供臨終關顧的指引,因此本書以最基本的個人心理建設開始,例如書中第二章收錄了讓讀者檢視自己對死亡態度的評估表。這正正體現孫岩希望從最根本開始,體貼有志於服侍臨終病人、卻未曾受正式培訓的人,「很多時他們都對死亡有一種恐懼,這個評估表正正幫他們先處理自己對死亡的感覺。」
除了相關的實用技巧,在《陪》中,孫岩更把現實中曾體會過的經歷,化成創作故事,由淺入深讓讀者更容易投入書中內容,「書中的故事都是根據醫院義工遇到的實際情況而創作,希望在每一章之前,帶領讀者由現實處境投入文中的理論。」義工們很多都另有正職,但在接受培訓以後,亦能投身參與臨終關顧的工作。
最後的生命教育
面對臨終病人,不少人都不知如何相處,有人會殷勤地在其身邊侍候,也有人會嘗試對話,不過孫岩卻認為「陪伴」才是關顧的核心,「很多人總覺得要找點東西去做,都是想讓自我感覺良好一點,其實如果甚麼都做不來,能做到在旁邊陪伴已經很好。」而對於臨終關顧,不只是對病患有益,也是關顧者成長的過程,「很多時有人會擔心不知如何說話,或者不了解病人的情況,但在病牀前寒暄兩句,你會很快就明白很多事情,這不只是對臨終病人的幫助,也是我們的生命教育。」
在《陪》的新書分享會中,香港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臨牀牧關教育督導顧問湯新南亦指出,臨終關顧不單是關顧病人,也是讓病患知道他的價值,「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是親人的負累,但我們要告訴他們,他們是和親人互相影響,也要支援他們身心社靈的需要。」另一方面,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前院長盧龍光牧師又指,觀乎現時香港教會的牧養情況,有關臨牀牧關和臨終關顧的訓練雖已增加不少,但仍然缺乏有相關培訓或認知的牧者和信徒,因此他鼓勵教會弟兄姊妹嘗試以閱讀本書開始,培育信徒羣體在這方面的意識。
耶穌會復活
孫岩回首十年前開始在臨終病房的工作,當中不乏讓人心痛的故事,她自言常常和上帝「嗌交」,「有一次,一個四歲的小朋友患上流感,本來醫生說沒有事,誰不知幾日後就入了ICU,醫院還急召我準備為其家人輔導。由我看見那一家人到小朋友離世,前後不到兩個小時,我知道小朋友是那對父母祈禱等候了很久才有的,我很心痛,當日晚禱時不斷哭泣,於是我質問上帝:『祢要不就不要給他們,為何給了又要收回呢?』
上帝卻反問我:『你認識了他們多久?』
我說:『兩個小時。』
上帝就說:『你認識了他們兩個小時就這樣傷心,那你有想過我有多傷心?』那刻我明白了,上帝比我,比那對父母更傷心。」
多年來目睹病房的生離死別,孫岩深深體會到耶穌復活大能的背後意義,「人雖然死了,被葬在墳墓裏,看似已經絕望,但我們要記得耶穌曾說過,他會經歷死亡,但他也會復活!」這樣的話,死亡並不是終結,乃是過程。
採訪、撰文:林嘉洋
《陪你走最後一程:晚期病患全人關顧手冊》
孫岩 著
ISBN 978-962-294-385-8
Cat. No. 3043
許多人願意或需要與晚期病人同行,但不一定受過醫療、社工或心靈關顧的專業訓練,本書就是寫給那些照顧者和內心有愛的人士。內容由最基本的全人照顧理念和臨牀實踐方法,到分析華人獨特的死亡觀,從而理解晚期病人的靈性困惑。全書共九章,包含身、心、社、靈的範疇,是作者結合其院牧經驗與專業知識的成果,務求讓讀者一書在手,得到全面又精準的指引,使病者和照顧者能直面死蔭幽谷的挑戰,撥開迷霧,重見燦爛金陽。
書籍連結:《陪你走最後一程:晚期病患全人關顧手冊》
(原載於《文藝通訊》2024年4月號) 電子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