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芬:本社創舉--「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的編譯傳奇

「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自1951年起至今,合共出版32卷。這套中國教會史上的鉅著,由構思、計畫、翻譯到印行,可謂一波三折、艱難重重,成書過程殊不簡單,算得上是歷史性的創舉。

 

一席談話,播下種子

這套書的生成,原來始於一席談話。南京金陵神學院新約學教授章文新博士(F. P. Jones)是促成「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編譯的重要人物。抗日戰爭初期,山東齊魯大學的孫恩三博士,多次與教會人士提出,基督教在中國已有三百年歷史,卻未有一本古典的基督教經典作品給譯成中文。當時正值日軍侵佔南京後,章文新奉命赴成都,經重慶時會晤孫博士,並談起基督教作品翻譯的事情。席間兩人一拍即合,認為應由金陵神學院負此重任。他們覺得趁教學及其他工作都給戰爭打斷時找學者合作,該是最好的時機;就這樣播下了日後編書的種子。

 

編譯初期的挑戰

1942年,中日戰爭進入新階段,很多預期的計畫也受到戰事擾亂。在如此動盪紛亂中,難得章文新仍盡量抽出時間,與同道討論將基督教名著譯成中文的計畫。得到的回應好壞參半:有人批評,也有人很贊同,例如浸禮會的領袖之一葛德基博士(E. Cress)便很支持。
初期計畫的內容還是很模糊的,但大致上篩選了一些他們認為重要的著作: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和《上帝之城》(惜譯稿因戰亂而散失)、優西比烏的教會史、一些初期教會作家,如特土良、愛任紐、俄利根等人的作品,以及改教的作家與領袖,如路德、加爾文、衞斯理等的作品。可惜,編譯工作開始不久,困難便接踵而來,以致進度一再耽延。
另一個沉重的打擊,就是翻譯奧古斯丁《懺悔錄》的徐寶謙,因車禍而遇難,雖說他在罹難前已譯畢《懺悔錄》,但失去如此一個人才,對整個中國教會來說,實屬損失,令人惋惜。計畫的掌舵人章文新,也因戰爭的種種磨難,使他和家人飽受煎熬,難以安定地繼續他的計畫。直至1944年,當他又有了充足的自由時,才能重新着力於編譯工作。

 

廣集人才,完成創舉

其後,章文新返美,首先與金陵神學院託事部的主席德彬杜甫(R. Diffendorfer)接洽,並意外地獲得他熱烈的支持,立刻積極開展計畫。他們商議邀請美國最優秀的學者,例如耶魯大學教授班頓(R. Bainton)、普林斯頓神學院教授克爾(Kerr)等,協助專門的範疇,並在會議中制定了一些指導原則。有趣的是,會議接近休會時,有人建議出版同樣一套英文的名著集成,隨後果然成事(即Library of Christian Classics , 26 Vols, Westminster Press),誰想到竟源起自金陵神學院的一次會議!
接續章氏又開了兩次會議,探討預期讀者、選材及待譯書的範圍,最後全套集成共擬出版54卷。1946年,他帶着訂定的各卷大綱,又回到南京。其後,編譯工作斷斷續續地進行,甚至一度處於停頓狀態中。
至1951 年,當章文新再度返美,因工作的安排,他又重拾編譯的計畫,在哲吾大學(Drew University)組織了翻譯辦事處,更物色了全時間的編輯和翻譯員,先後聘請過許牧世、湯清、趙世澤及謝扶雅等著名學者。於1960年,商請本社合作印行,編譯終於到了尾聲,至同年6月為止出版二十餘卷,最後全套集成共32卷,多年來一直是教會牧者、神學院師生、歷史及哲學研究珍貴的參考資源。
歷史播下的種子,今天結出豐厚的果實,前人的堅持和貢獻,功不可沒;沒有他們,這項傳奇性的創舉,相信就不會傳誦至今了。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