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
我們或許常聽說,現今人們不再閱讀了,但事實上少為人注意的是,人們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其實在增加,只是閱讀的形式發生了變化,不再局限於傳統意義之下的「書」。面對如此閱讀生態的轉變,文藝如何回應?我們邀請基督教文藝的江程輝社長(Jackie)分享文藝如何適應和引領這一潮流。
__________
「面對碎片化閱讀,我們肯定高質素長篇文本閱讀的重要」
問:請問您如何看現今與書籍和出版相關的大環境?
社長:我們都知道,現在人們愈來愈難花時間讀書,然而在那些乘車或等候的時間,人們卻經常會「掃手機」,在社羣媒體忽爾遇上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人們便用手機閱讀一些零碎的文字。這些雖然也是閱讀,但跟我們心目中「真正的閱讀」有一段距離。
我們文藝着重推動一些更理想的屬靈閱讀,無論是電子書還是實體書,強調的是整全、有深度的高質素長篇文本閱讀,我們所做的,是去喚醒大家對閱讀的興趣和渴求,而繼續延伸開去更闊的向度,是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例如新書分享會、課程、讀書會、工作坊等等,深化閱讀的體驗。
「我們期望以活動喚醒大家對閱讀的興趣和需求」
問:看見現在文藝正在推動不同的活動,我們可怎樣理解這些多元化的嘗試?這些文藝舉辦的課程和讀書會有何特色?
社長:文藝的活動,例如工作坊、靈修課程、網上或線下的讀書會,不僅僅是欣賞或接收內容,而是關於學習、思考和實踐。例如我們最近舉辦的聖樂侍奉「工作坊」,以及黃笑雯博士的「藝術靈修課程」和孫岩院牧的「陪你走最後一程」晚期病患關顧課程,都是為了喚醒主內弟兄姊妹進一步學習的需求。我們還與推動基督宗教合一的神學對談小組合作舉辦「現代人的靈性生活」講座,並將其出版成書。這些活動都是期望給讀者打開一個個新的屬靈知識的大門,讓他們感悟到「啊,原來靈修是這樣的」,「原來探訪關顧可以有這麼多竅門在其中」,「原來靈修可以有那麼多角度、方法、進路,而且原來不同進路都可以匯通」。慢慢引導主內弟兄姊妹更深入地學習。
「我們希望凝聚閱讀羣體」
問: 這許多不同類型的讀書會、課程、書籍出版,如何看到當中的連繫?
社長: 可以這樣說,我們是着意去營造一個學習和閱讀的羣體,希望人們一想到文藝,就聯想到學習和成長。即使未閱讀這些書,也可以參加我們的課程並有所得着。而當中這一切的核心仍然是書,書既是課程的根基,也是課程的目標,舉辦這許多種類的活動,旨在邀請弟兄姊妹深入閱讀。
「深淺合宜、帶來助益的閱讀」
問:從前有些讀者會覺得文藝的出版比較深奧,或是較側重學術名著多一點,基於這樣的特點去匯聚學習羣體會否較難?或者是我們會否做些甚麼讓人覺得是吸引或令人覺得有用、有吸引力的?
社長:當然,時代轉變了,我們也不斷作出轉變,文藝仍然會出版高質素的學術類型書籍,但比重會有所調整,我們現在的出版,不論是哪個範疇的題材,會盡量選擇一些適切信徒的需要,也能回應信仰、社會、世界變化。
所以你可以看到現在有一些跟實踐甚為相關的讀本和課程,就如《陪你走最後一程》,你讀完本書或課程以後,無論是否進一步投放時間於善終關懷服侍,當你有家人或朋友或教會肢體面對這情況,你也懂得應對。
靈修也是如此,靈修不是純粹作學術的探討,4月和6月文藝跟神學對談小組合辦的講座,也有講者談及「港式靈修」,其實是一些很地道的靈修反省,也會談論一些實踐方法,例如我們正在籌畫出版談「合一靈修」的書籍,當中會探討依納爵靈修,引導讀者明白,其實對這些方面可以了解多一點,跟着有興趣去實踐。
「結語:展望未來的閱讀」
不論時代變遷,我們求知的好奇心和渴望學習的心,其實都不會變。縱然面對碎片化的閱讀,我們一方面肯定高質素長篇文本閱讀的重要,繼續出版啟發心靈的讀本。另一方面,以新形態的知識載體和活動(書、讀書會、課程、工作坊或其他活動),讓人看見閱讀的新可能。
2024年4-6月文藝活動花絮:
工作坊_______
《美善之境:我如此信、如此活着》作者黃笑雯博士主領「藝術默觀靈修工作坊」,透過身心靈的舞動、靜止、藝術默觀、創作及靜禱,讓參加者體驗美善之境,一同蒙受上主的慈悲仁愛滋養,以至成長,回歸上主不住同在的寧靜祥和境界。
讀書會_______
吳思源先生在「療動心靈的詩篇23」活動中解讀庫希納拉比於《上主我牧‧療動心靈》對詩篇23篇的解說,探尋蘊藏其中的智慧和洞見。
講座_______
由「神學對談小組」與本社合辦之「神學對談講座系列」,邀請范晋豪牧師、關俊棠神父、劉文亮牧師主講「現代人的靈性生活」,帶領我們從更多元而豐富的角度看靈性修持。
特別鳴謝:馮樂賢弟兄拍攝諸聖座堂活動相片
撰文:吳蔚芹
(原載於《文藝通訊》2024年7月號) 電子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