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笑雯:〈Hesychasm:「息」的境界之藝術默觀〉

「息的境界」也可以說是蒙愛的境界,安全、安歇的境界,這樣的境界就如詩篇一百三十一篇描述那斷了奶的孩子在母親的懷中,沉醉於那份平穩安靜,融化於無比的大愛裏面。

Hesychasm「息」是沙漠教父留給我們的寶貴靈性智慧,也是基督宗教靈修傳統中最具默觀(contemplation)和神祕主義(mysticism)的成分之一。「息」的歷史源遠流長,始自公元四世紀,在埃及沙漠教父信仰生活實踐中逐漸萌芽,及至公元十四世紀在希臘的亞陀斯聖山延續自我完善,足足橫跨了十個世紀多,歷時一千多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裏,埃及、西乃山、小亞細亞、亞陀斯聖山相繼擔當了「息」得以形成、發展、成長、實踐和傳播的重要修道場所。從萌芽到成長,「息」滋養着漫長的修道主義。

「息」的字源來自希臘文hesychia,意指寧靜(tranquility)、祥和(peace)、安歇(rest)、靜定(stillness)。進入「息」的初步,需要遠離人羣,遠離那個虛假的自我,就是遠離我們的角色、身分、理想中的自我、經營多年的求生模式、性情、思想模式、習慣及情緒。要進入一種寧靜的內在旅程,環境和物理空間是有幫助的。在藝術默觀中,我們被吸引專注上主寧靜的臨在,繼而遠離自我,一步步隨着上主的帶領進入「息」的境界。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篇一百二十一篇1-2節詩人邀請我們以眼睛凝望上主創造之美,在美之中體會上主的臨在。讓人的心靈得到昇華,並且被提升到真善美的境界。藝術默觀幫助我們與虛假自我及萬事萬物「保持距離」。「保持距離」主要是一種「割捨」,在割捨中感情不再依附着自己的父母、朋友、地方;意志上不再堅持己見;心靈上擺脫塵世間種種的思慮煩擾。藝術作品超越言語思維,甚至偶然觸犯個人的既有想法。在藝術作品面前,願意開放心靈的默觀者,被吸引到永恆無限的空間,進入一種放下所有、活在當下的狀態。這樣,割捨才能得以實現。割捨是修道要義,而沙漠令割捨變成事實。沙漠不單是在物理上,「息」所要求的是退、是隱、是徹底的遠離人羣,這是「息」不同含意中最具備外在性質的一種。

要活出基督在我裏面的生命,就需要操練回歸這境界,也正是我們渴望靜修的原因。這是一種內在和外在的修持。透過藝術默觀,定時的回歸心靈的沙漠,在那裏等待上主,醒悟祂的臨在,這是一種心的修持。從心裏開始活出基督在我們之內,我們在基督之內的生活。

 

黃笑雯
藝術靈修導師、《美善之境:「我如此信、如此活着!」》作者

 

《美善之境:「我如此信、如此活着!」》
黃笑雯 著
Cat. No. 1192 / ISBN 978-962-294-381-0

 

 

書籍連結:《美善之境:「我如此信、如此活着!」》

 

(原載於《文藝通訊》2023年4月號

0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