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選書|那些泰澤教會我的事

主題選書 2025-04

那些泰澤教會我的事

我第一次接觸泰澤是中學時期,有一次牧師在崇拜中分享她在泰澤退修的經歷,她形容這個地方有很多人一起聚集,但每日三次的祈禱時間參加者都會安靜地在聖堂中等待預備,渴望一起敬拜上帝。及後牧師也有在禮拜堂中帶領泰澤祈禱會,重複的短誦令我感到平靜,中間的大靜默時間彷彿只有我跟上帝一起,可以敞開心扉與主對話。那時我已心想:如果可以去一次泰澤就好了!這個心願到了讀神學的時候終於實現,我在崇基學院神學院最後一個學期參加了「普世教會學」(Ecumenics)這一門課的遊學團,我們一行十多位同學由白德培牧師帶領,先到瑞士蘇黎世大學與當地的神學生一起上課,課程最後階段就是到泰澤度過四日三夜。

泰澤的修士來自世界各地,更特別的是當中有來自天主教和基督新教背景,大家不分你我一起為上主工作,接待來自不同地方、甚至不同宗教背景的人來朝聖交流。那麼多人一起生活已經很不容易,大家不同文化、年齡、種族就更加複雜,但你可以從不同細節的安排,看到泰澤團體希望照顧不同人的需要—你可以選擇住在小營房,亦可選擇紮營;你可以選擇普通餐單,亦有素食提供;每天三次的祈禱、聖經學習、小組討論、工作坊你也可以參加,但沒有活動是你必定要參與的—這樣給予人選擇、空間和自由,是共融的開始。自那次跟隨神學院到訪泰澤後,我便愛上了這個地方,此後我差不多隔年便會抽時間到泰澤作一星期退修。

共融的體會

在泰澤中,我曾經有許多深刻的體會。有一次我到埗時已是黃昏,舟車勞頓了差不多一整天才到,期待晚上可以吃個熱食,怎料晚餐竟是冷冰冰的意大利粉,心裏不禁感到十分失望,更會想到為何可以這樣接待客旅!第二天早上,修士帶領聖經學習,恰巧當年泰澤的主題是「不要忘記款待之情!」,其中一點是上主對我的當頭棒喝。主題書信中時任泰澤的院長艾樂思修士對如何實踐款待有五項建議,最後一項是踐行慷慨的款待精神,修士提到上主款待的精神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呼召:接納他人,不是按照我們的想法,而是尊重他本來的樣子,接納他人與我們的不同;按照他人的待客之禮去被款待,而非按我們的方式。我心裏感到不舒服,原來我只懂得期望別人用我自己的方式去接待我,為何我不可以欣然接納別人為我預備的款待方式呢?我實在太自我中心了。後來我有機會知道泰澤義工的工作日常,明白他們的限制,所以有時晚餐未能預備熱食。多從別人的角度去看人看事,也是我從泰澤中學習到如何與人共融的功課。

共學的時間

另一項我感受深刻的,是在泰澤的學習。泰澤的修和堂是修士和朝聖者每天三次一起禱告的地方,聖堂設計十分簡單,其中擺放了不同的聖像畫,每次晚禱後我總會留下注視聖像作默想祈禱。未讀神學前對聖像畫並不是有太多認識,讀神學時開始接觸,最記得是上系統神學時老師透過「聖三一」的聖像畫解釋三位一體的神學概念,原來聖像畫背後埋藏深層意思。有一次在泰澤退修時參加了一個關於聖像畫的工作坊,難得是由一位東正教的神父主講,讓我對聖像畫有更多了解。後來回港後也有讀過「泰澤靈思系列:信仰短論」的第四冊《論聖像》,這本書可以說是聖像的入門小書,除解釋了甚麼是聖像,書中亦講解擺放在泰澤和修和堂內聖像畫的意思,及如何使用聖像畫去禱告,讓我對聖像有基本掌握,擴闊對東正教的認識。

在這個分裂的社會中,我們很需要有共融精神,放下自我,開放認識,多從別人角度看事物,不同的人才可以和平共處。泰澤是一個實踐共融、讓人看見及感受共融的地方,盼望不只是在泰澤,在更多地方都可以見到共融。

 

趙秀娟牧師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牧師

 


文藝通訊 2025.04
泰澤‧青年‧生命的意義

編者語 |泰澤: 青年、共融與生命的意義
文藝聚焦|早安!泰澤 —— 四位青年人在生命的不同時間點走入泰澤,在祈禱與服侍的日常中重尋上主
主題選書|那些泰澤教會我的事/趙秀娟牧師
新書導讀|當正教神學家與泰澤團體相遇/范晋豪牧師

🔗2025年4月號 – 目錄

 

9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