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最近出版《青少年牧者潘霍華》,期望透過他的具體生命經歷,讓我們看到青年牧養工作的最終核心基礎。閱畢全書,我得到三方面的啟迪。首先是透過描繪潘霍華一生的漂泊經歷,令我體會到不同時期所遭遇的事情,可能在世人看來是坎坷,甚至是悲慘的,但他卻能面對種種不快的遭遇,善用光陰,多作主工榮耀上帝。尤為重要的是他不是活在經歷的表層,而是透過深度反思生命,參透祂的奇妙作為,從而不斷構建神學,如早年已提出青年事工的「神學踐行轉向,不再視青年事工為⋯⋯解決問題的功能性目標,例如令青年人虔誠、得到關顧⋯⋯ 相反,他們視青年事工為具體場景,可在其中反思和參與上帝的行動。」(第15頁)因此潘霍華可說是第一位神學踐行的青年工作者(the first theological youth worker;第24頁),他甚至彈着靈歌,與青年無所不談,從當前的生活談到基督論,為的是讓他們明白,如何從神學轉向神學踐行。討論會後,即到小酒吧喝杯麥芽啤酒作討論會的結束,可見他重視信仰實踐和羣體多過自己的學術生涯。(第141至142頁)無怪乎他最後以付上寶貴的生命見證信仰。
第二方面是潘霍華流亡到倫敦期間具體提出〈論青年工作的八條提綱〉,他首先以宗教改革「回到聖經去」為重點,表明「教會所當作的,不是捕獲青年人,而是教導並宣講上帝的話語」(第173頁),繼而第二及第三條則肯定教會的位置,並以「犧牲、代禱,以及悔罪/認信」作為羣體相交的行動。(第178頁)第四及第五條更明言青年人在教會羣體並不享有特權,需要聆聽、學習及實踐話語,並且接受審判。(第182至183頁)第六及第七條乃肯定上帝的話語為唯一目標,無論任何年齡的人,在教會裏是在愛中背負彼此的重擔及恆常在上帝話語面前懺悔。(第191至192頁)最後他強調沒有真正的「教會關聯團體」(church association),只有教會才是包含所有已受洗的人。(第196頁)可見潘霍華的青年工作重點乃將從上帝的話得到啟示的基督精神如何活現在教會羣體之中。這與他的博士論文〈聖徒相通〉可說是一脈相承。
第三方面是本書為潘霍華兩本膾炙人口的著作《追隨基督》及《團契生活》提供閱讀指南,這兩本書正是筆者年青受造就的讀本。《追隨基督》讓我明白信仰雖是上帝白白賜予的恩典,但卻是重價的,所以我們必須步武基督,學效祂為他人而活的精神;而《團契生活》則提醒我們基督徒是眾數的,我們固然個人接受信仰,但卻要透過信仰羣體——教會,才能對內藉着團契學習愛,對外則透過服侍見證愛。
翁傳鏗
(原載於《文藝通訊》2020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