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聚焦|早安!泰澤──四位青年人在生命的不同時間點走入泰澤,在祈禱與服侍的日常中重尋上主

文藝聚焦2025.04

早安!泰澤──

四位青年人

在生命的不同時間點走入泰澤,

在祈禱與服侍的日常中

重尋上主

 

社群焦慮、未來迷茫、信仰空洞……這些標籤是否也貼在你身上?你渴望找到一個地方,逃離信息轟炸,與自己亦與世界深度連結嗎?

在法國勃艮第的田野間,有一個名叫泰澤的小村莊,它靜靜地守護着一個獨特的信仰實驗:泰澤團體。這裏沒有冗長的說教,卻可以令人花上整天整夜禱告,這裏沒有壓力,只有簡單的勞動,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面孔。

青年人帶著形形式式的想望和渴求來到這裡,尋找生命的意義和方向。有人短暫停留,有人長期駐足,但都經歷了一場內心的洗禮。

這次,我們採訪了四位曾踏足泰澤的年輕人,他們中有短暫體驗的訪客,也有深入其中的長住者。他們將分享在泰澤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及這段經歷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軌跡。

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故事,感受泰澤給他們的啟迪,或許你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初訪泰澤‧尋索真正出於自己的信仰觸動

「去完泰澤之後,才發現原來上帝和我的距離這麼近。」

現正就讀大學二年級的王靖是「信三代」,小時候已隨家人返教會,只是年紀漸長,她自覺沒有把上帝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從前信仰好像是爸爸媽媽給我的,而不是我自己的,我知道上帝一直都眷顧我,但是我看不到跟祂的關係,基督教對我來說是一個宗教。」後來她受教會的導師、朋友鼓勵,鼓直至來到泰澤體驗了一星期,這一段以上帝為主軸的生活,令她的眼界改變。

「我去泰澤本身有個期望,是想學習如何靈修。」泰澤獨特的祈禱方式,讓王靖沉浸於上帝的同在,並發現靈修的可能性,「現在慢慢去理解靈修這件事,並不是一個技巧,而是跟上帝相處。重要的不是用甚麼方法,而是如何進入與上帝的相交,「我沒想過可以用唱詩來靈修,有時候我不會唱,純粹看歌詞默想也可以靈修。」

除了體會靈修的意義,王靖更在泰澤認清自己與上帝的關係,泰澤逢星期五晚上有一個名為「Prayer around the cross」的祈禱聚會,修士領禱後,會把一個畫上耶穌形像的十字架平躺,參加者可以排隊,輪流按手在十字架上禱告,王靖本來也不太清楚這個活動是甚麼,一心只想效法眾人去排隊,直到她跪下來,雙手碰到十字架,眼淚卻不期然一直流淌,「我也不知道為何會這樣,只是看着那幅聖像畫,忽然之間感到自己很不配,自己一直都沒有當上帝是一回事,但為甚麼祂這麼愛我?」這份覺悟,令她重新思考以往的生活,特別是事奉的心態,「我整個中學生涯都覺得自己跟上帝沒甚麼關係,所以那時候的侍奉很疲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只是老師叫我做便去做,但當真的明白跟上帝的關係後,會很自然有一個動力去事奉,心態已經不同了,我也相信這才是神會悅納的事奉。

回到香港,王靖把這份感動轉化成行動,參加大學的門徒訓練,裝備自己,「在泰澤遇到的一切人與事,讓我覺得很真心,我估計這就是天國的感覺,一直覺得天國跟人間很分離,我有一個救恩拿了免死金牌,肉身死了之後就會上去,我就在天國很開心,但泰澤的生活讓我想起主禱文說『願你的旨意成就在地與同成就在天上』,原來我們作為信徒,其中一個願景就是將天國帶入人間,現在看到就覺得很震撼。」泰澤的經歷,讓王靖認清自己與上主的關係,也確立信仰在她生命中的位置。

 

◊共融祈禱 ◊

泰澤的共融祈禱是以讀經、默想及重複的短誦,讓參與者在祈禱中領受上帝臨在,泰澤設有一日三次的祈禱聚會,當中會有10至15分鐘完全靜默,讓參與者專注於自己的內在。

 


 

 

群體合作體驗‧從服侍看見耶穌主權

「在那裏,我看到聖經的一些價值觀,在一個權力架構裏面彰顯了。」

淇淇於2024年5至6月期間於泰澤逗留了兩星期,除了一天三次的禱告聚會,讓她體會最深刻的,是泰澤羣體生活中彼此服侍的實踐。大部分來到泰澤的青年人,都會獲安排不同的工作,大小各類工作均有,可以是煮飯,或是修補器具或是其他。而淇淇在第二個星期獲分派的工作,是要去洗廁所,只是她因不情願擔任這項工作,起初便沒有如履行職務。

直到第二天,淇淇見到修女拿着水桶與地拖去完成她沒履行的服侍,那個畫面,使她心悅誠服,「我看到名副其實的『大的服侍小的』,就好像耶穌給門徒洗腳一樣,她在現實生活中實踐出來了,她並沒有罵我為甚麼不洗廁所,而是自己走去洗,因為她是負責管理這塊土地。我看見這個情況,那一刻我真的折服了,泰澤這裏沒有世俗常見的權力架構,即大的壓下來,要下面去做。」淇淇強調她不是鼓勵大家逃避工作,然而正因為曾經有過不順服的心,她才更感受謙卑彼此服侍帶來的力量。

除了洗廁所,淇淇在泰澤第一個星期的服侍主要是在廚房,她曾試過專責尋找不同的食物盤,並為之分類,也試過預備不同的廚具,不過令她感受最為深刻的,是與其他青年人一同切薯仔,「那時切完了十多公斤的薯仔,大家又餓又累,然後當我吃我切的薯仔時,就很有成功感,因為我感受到,飢餓然後被滿足的感覺。」那份滿足,不單是因飽足,更是因為看見自己的工作成為別人的幫助,「我看到我工作的成效,看到貢獻,因為全部人原本都沒有東西吃的,你那一刻煮不到薯仔,或者煮焦了,大家都沒有東西吃,我自己也沒有東西吃,因為你煮,而你也是吃那些薯仔,所以你感受到那個關聯,你做的事情,跟那個社羣的關聯。」

泰澤簡單的分工和組織架構,讓淇淇感受到工作的意義,也讓她反思工作背後,誰才是供應者,「泰澤運行的權力架構、設計的工作流程,目的不是為了分誰是老闆或下屬,因為整個泰澤掌權的是耶穌,當那些人降服於耶穌,去管理那一片土地的時候,他的工作流程純粹要令到大家盡快有東西吃,而那些食物是有營養的。」當能確信耶穌才是掌權與供應,淇淇對在香港的生活更有有所反省,「你覺得你的工作是你的供應者?還是覺得你自己雙手就是你的供應者?你不信上帝是你的供應者,一直都憂慮的話,你去多少次泰澤你回來都是憂慮的。」

 

◊彼此服侍 ◊

大部分入住泰澤的青年人,都會被安排不同的工作,修士會於星期日或一分發工作表,指示參與者該星期的工作崗位,常見的工作包括:垃圾分類、環境清潔、煮食、維修等。

 


 

從修和反思個人盲點和社羣參與

「從泰澤回來之後,我懂得欣賞我媽媽做的事。」

泰澤每年均會於天主教香港教區以及香港聖公會中各邀請一位青年人到當地生活,身為聖公會教友的John於2014年藉此途徑赴泰澤生活三個月,成為泰澤的長住者(permanent)。

作為「信二代」,加上年輕人的強烈自我意識,John坦言,其實到了讀大學的階段,才開始認真看待信仰,但也因此反思家庭從小灌輸給他的信仰,「在香港,信仰是很功能性的東西,我一直覺得家人某程度而言有點『迷信』的,媽媽很投入自己的教會生活,每個星期日都要很早起床,她也經常祈禱,彷彿是為自己的益處祈禱,但是這樣的信仰跟信仰黃大仙有甚麼分別?」

也是在這個時期,他有機會來到泰澤體驗不一樣的信仰,重複的頌唱短誦與安靜的禱告方式,讓John發現禱告的不同形式,同時也發現自己不懂祈禱,「聖經說我們本身不懂祈求,是聖靈用說不出的嘆息為我們祈求,這打破了我對於祈求的理解,祈禱可以是與上帝聊天,但更進一步,禱告就是與上帝相遇。」John明白到單純為不同的事情祈禱背後,更重要是抓緊上帝的同在。

泰澤讓John反思信仰,也驅使他嘗試從心底重修與家人的信仰分歧:「我以前很不理解她的信仰,以至於我見不到她的生活,但泰澤有一個說法是:嘗試不要只看不同的東西,而是看我們大家相同的東西。」John深切體會基督信仰是個「為他」的信仰,從這個基礎上,找到與家人在禱告中的共同點,「我最記得媽媽有一些寫上代禱意向的文本,她為我爸爸那邊的親友祈禱,又為自己家的親友去祈禱,還有教會裏的人。」媽媽把所愛的人放在心裏,體現了基督信仰的核心,從前John看為迷信,現在卻覺得敬虔,「我未必認同她,但我知道她是有信心,在盡諸般的義。」

修和,是泰澤一個很重要的精神,John在信仰的踐行方式上修和了與母親的分歧,回到香港,當時正值社會衝突愈演愈烈的時候,作為諸聖座堂的會友,因靠近衝突現場,John便向牧師提出每晚開放聖堂,以泰澤的靜謐與短誦,修和因衝突而受傷的靈魂,「自己印象很深刻的是,原來我的信仰可以這樣回應社會,有人強調信徒必然要作社會參與,但我的信仰不只是用那種方式去回應,而是看看可不可以在這裏有一個和平的空間,令人可以安靜。」距今十年,John每月仍會在諸聖座堂舉行泰澤祈禱,讓靜謐與合一的種子在教會以至社區之中發芽生長。

 

◊長住者(permanent)◊

泰澤的長住者不是指他們如修士般長居於泰澤,任何青年人如在泰澤居住三星期以上,會被稱為長住者(Permanent),他們在服侍上會有更大的責任,協助泰澤每天的運作,離開泰澤後,亦會有泰澤的修士與他們保持聯絡,建立他們的信仰生命。

 


友誼、徹底的信任‧探尋信仰本質

「羅哲弟兄最厲害的,是他看到共融的核心,是友誼。」

2025年是Wisteria與泰澤結緣的第十個年頭,回首2015年,她帶着一連串問題來到泰澤,她憶述當時跟修士傾偈時最常問的,是有關公義的問題。「那時我到了泰澤,頭六個星期都不停問修士關於公義的問題,我記得有位修士跟我說,你期望的公義是怎樣?是他打了你一拳,你打回他一拳嗎?後來我明白,他想說的是有些公平固然重要,但是上主在想的可能是超越這些以外的,不單止是世上有沒有公義,更是我們作為一個受苦的人類眾生,作為suffering humanity,我們如何以信仰承受一個不公義的世界。」

Wisteria將心底關於信仰、人生最真實的問題,都在每晚晚禱後和留下來專門聆聽年青人的修士分享,很多時他們只是聆聽,偶爾會給一點回應,而這份關係讓她很能感受到自己的掙扎是重要的。在泰澤生活亦充滿信任,給予青年人很大的空間,「修士是相信青年人,因此不會在泰澤過分管理,而是讓他們自己學習溝通面對。」Wisteria起初對歐洲青年非常普遍而嚴重的吸煙問題很不習慣,亦嘗試請一位青年人離開, 房遠一點的地方才吸煙,但換來只有失望,直到在星期五晚禱最後的Pray around the cross時,她看到同一人,亦在十字架前祈禱流淚,這讓她又思索信任的問題,「每一個人都一樣需要主,我以為我跟他有很大差別,某程度上也不是,我後來不停想,我可不可以嘗試相信一個這樣的人可以做得好。」

信任是關係的基礎,一如基督信仰,沒有信,就不能在生命裏活出耶穌基督的模樣,Wisteria從泰澤所建立的關係中,領受到基督信仰的基本,原來是真正的友誼,「這一點我也覺得很重要,甚麼可以讓你繼續信下去,讓你覺得上主在你心裏,很多時候都是一份友誼,泰澤是在二戰時期成立,羅哲弟兄覺得和平最根本就是友誼,讓本身是敵對的人感受到有一份真正的修和,真正的支誼,才是長遠令到人不會攻打另一個民族的人。」

Wisteria從泰澤的生活體驗中領悟到,上帝不單是要信祂的人與祂建立友誼,還要在主內的人也彼此相交,她初訪泰澤已是十年以前,十年來,她多次參與泰澤在歐洲舉辦的青年聚會,這就似是泰澤同期義工的重聚日,讓曾在泰澤生活過的青年再次走在一起。年月過去,從前在泰澤遇見的青年好友,變成牧者,神學學者。「大家好像識於微時,全部都在泰澤留下足印,三十多歲後會慢慢覺得泰澤好像不再歡迎你了,因為他們想多服務年青人,你不可以再去長住幾個月,只可留一、兩個星期,但是我覺得跟泰澤修士的友誼都是真誠而長久的。」

Wisteria指出泰澤的修士會與長住者保持聯絡,很多時候就算長住者長大了,有了子女,也會找自己的接待修士聯絡,遇到大病大困難,修士會在公禱中記念。至於她自己,亦會協助籌辦亞洲的泰澤青年聚會,讓這份從泰澤而來的友誼延伸到更遠的地方。

 

◊青年聚會 ◊

每年的十二月底月至一月初,泰澤均會於歐洲不同城市舉辦一連幾天的青年聚會,聚會內容包括共融祈禱、靜默、聖經反省等活動,世界各地不同的青年人都可參與,大會會安排寄宿家庭,讓從異地來參加聚會青年人有住宿的地方。

 


 

後記

今期我們走訪的四位青年人,他們帶着不同的初衷到訪泰澤、參與泰澤,成為泰澤的一份子,被其獨特的環境、生活模式以至理念薰陶,然後帶着各自的感悟,回到原本的生活。眼下現況雖然如常,視野與心態卻在泰澤的祈禱中被更新,行動與思想亦因此改變。從他們的故事,讓我們一瞥泰澤的精神。

(撰文:林嘉洋、吳蔚芹)

 


文藝通訊 2025.04
「泰澤‧青年‧生命的意義」

編者語 |泰澤: 青年、共融與生命的意義
文藝聚焦|早安!泰澤 —— 四位青年人在生命的不同時間點走入泰澤,在祈禱與服侍的日常中重尋上主
主題選書|那些泰澤教會我的事/趙秀娟牧師
新書導讀|當正教神學家與泰澤團體相遇/范晋豪牧師

🔗2025年4月號 – 目錄

 

1
Wishlist 0
Continue Shopping